二戰後有人曾請教愛因斯坦,詢問如果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各國會使用什麼武器。愛因斯坦回答很幹脆:“我不知道會用什麼武器。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戰,人類用的肯定是石塊和木棒。因為人類文明在‘三戰’的核打擊中被毀掉了。”
人類距離世界末日還有多長時間?
設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的核時鍾給出答案:6分鍾。核時鍾的另一名字是,末日鍾。
“……太多不確定性擺在人類麵前。但隻要記得現在離大災難還有6分鍾,我們就不會掉以輕心。”《原子能科學家公報》編輯喬希·斯科爾默爾,也是核時鍾的守護者,2010年4月9日說。
“曼哈頓計劃”與核時鍾的誕生
1945年8月,美國“小男孩”在日本廣島的巨響震驚世界,宣告二戰終結。
這人類曆史上的首次核轟炸源自美國的“曼哈頓計劃”。但看到“廣島悲劇”,一些參與“曼哈頓計劃”的化學家和物理學家們非常後悔,認為是自己“將魔鬼從瓶子中放了出來”,必須補救。於是,他們出版時事通訊,呼籲全球實行武器控製。兩年後,時事通訊小冊子發展成《原子能科學家公報》雜誌,雜誌社總部就設在芝加哥大學校園裏。雜誌創辦者海曼·戈德史密斯邀請馬蒂爾·朗斯多夫為第一期雜誌設計封麵。馬蒂爾·朗斯多夫的丈夫曾參與“曼哈頓計劃”。她想到“用鍾來指示危機”的方法:一個隻有左上方1/4刻度的鍾擺,指針指向23:53,距象征世界末日的午夜隻有7分鍾。1949年,《原子能科學家公報》決定用調整指針的方法來指示世界核威脅水平——真正的核時鍾誕生了。圓形表盤,直徑45.72厘米(18英寸),外表用青銅製作,表盤上刻有世界地圖,標出印巴、朝鮮等核熱點地區——末日鍾模型一直保存在美國芝加哥大學校園內,由雜誌委員會負責維護。
核時鍾的撥動
據《原子能科學家公報》雜誌常務董事肯尼特·本尼迪克特介紹,核時鍾何時以及如何調整,是由董事會成員共同決定的。現在,擁有19位諾貝爾獎得主的董事會每年開會兩次,若世界發生了足以影響時鍾指針的事件,便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調整。
核時鍾的第一次撥動是在1949年。那年8月29日淩晨4時,蘇聯第一顆原子彈“鐵克瓦”試爆成功,自此,蘇聯打破了美國的核壟斷,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擁有可用於實戰的原子彈的國家。時鍾由此被撥快4分鍾,指向23點57分。
迄今離零點最近的一次撥動發生在1952年,當時美國和蘇聯在9個月內相繼進行了氫彈試驗,世界一片驚恐,指針被調到了23時58分,距離子夜僅2分鍾。自核時鍾的誕生日算起來,63年來,它已經被調整過19次。
控製核武
研究核問題的清華大學副教授孫學峰認為,美國總統杜魯門是第一個認識到核武器毀傷效應的美國總統,並有力促成了不使用核武器規範的出現。1945年8月10日,長崎原子彈爆炸後的第二天,杜魯門對內閣成員說:“再消滅十萬人的想法太恐怖,簡直不能考慮。”一年後,他下令將核武器控製權從軍方轉移至由總統任主席的原子能委員會,並規定該委員會由文人控製。從此,使用核武器的權力由美國總統一人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