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蔑之使也,荀林父止之,曰:“夫人、大子猶在,而外求君,此必不行29.子以疾辭,若何?不然,將及30.攝卿以往可也31,何必子?同官為寮32,吾嚐同寮,敢不盡心乎!”弗聽。為賦《板》之三章33.又弗聽。及亡,荀伯盡送其帑及其器用財賄於秦34,曰:“為同寮故也。”
士會在秦三年,不見士伯35.其人曰36:“能亡人於國37,不能見於此,焉用之38?”士季曰:“吾與之同罪39,非義之也40,將何見焉?”及歸41,遂不見42.
1秦康公:秦穆公之子。公子雍:文公之子,襄公庶弟。此時晉國欲迎公子雍回國即位,故秦康公派人護送。2呂、郤之難:呂甥、郤芮欲焚公宮而殺文公,見僖公二十四年《傳》。3徒衛:步卒充任侍衛者。4穆嬴:襄公夫人,靈公母。大子:指太子夷皋。5亦:又。6舍:棄。適嗣:嫡子。7將焉置此:將如何處置太子?8宣子:趙盾的諡號。9唯子之怨:唯子是怨。10畏逼:謂迫於壓力。11先蔑:迎公子雍之正使。12箕鄭:晉上軍主帥。居守:留守都城。13先克:先且居之子,代狐射姑為中軍佐。14荀林父:晉上軍副帥。箕鄭將上軍居守,故其佐獨行。15“先蔑”句:先蔑前此已還晉,故得將下軍。16先都:晉大夫。17禦戎:駕馭戎車。18堇(jǐn)陰:晉地,當在今山西臨猗縣東距令狐不遠處。19則:乃,是。20生心:謂產生以武力立公子雍為君的想法。21先人:先發製人。有:以。奪人:謂奪敵之戰心。22訓:訓誡。23利:使動詞。24秣馬:喂飽馬匹。25蓐(rù)食:飽餐。蓐:厚。26刳(kū)首:晉地,在今山西臨猗縣西。27己醜:四月三日。28士會:晉大夫。29不行:不可。30及:及於禍。31攝卿:使大夫代理卿職。32同官為寮:同在一起做官,就是同僚。僖公二十八年荀林父將中行,先蔑將左行。33《板》:《詩·大雅》篇名。其三章雲:“我雖異事,及爾同寮。我即爾謀,聽我囂囂。我言唯服,勿以為笑。先民有言,詢於芻蕘。”義取芻蕘之言,猶不可輕忽。34帑(nú):妻子。35士伯:先蔑。36其人:指從者。37“能亡”句:言能與其人一起從晉國出奔。38焉用之:何用如此。39同罪:俱有迎公子雍之罪。40非義之也:並非因其行為合於道義。41及歸:士會歸晉在文公十三年,《傳》終言之。42遂:終。
狄侵我西鄙,公使告於晉。趙宣子使因賈季問酆舒1,且讓之2.酆舒問於賈季曰:“趙衰、趙盾孰賢3?”對曰:“趙衰,冬日之日也4.趙盾,夏日之日也5.”
1因:通過。酆(fēnɡ)舒:狄相。2讓之:責其侵魯。
3趙衰:趙盾之父。4冬日之日:謂令人依戀。5夏日之日:謂令人畏懼。
秋八月,齊侯、宋公、衛侯、[陳侯]、鄭伯、許男、曹伯會晉趙盾1,盟於扈,晉侯立故也。公後至2,故不書所會。凡會諸侯,不書所會,後也。後至,不書其國,辟不敏也3.
1原本無“陳侯”二字,據阮元《校勘記》、楊伯峻說補。2“公後”二句:因魯君遲到,故《春秋》不列與會公侯及卿大夫之名。3不敏:不敬。
穆伯娶於莒1,曰戴己2,生文伯3;其娣聲己,生惠叔4.戴己卒,又聘於莒,莒人以聲己辭5,則為襄仲聘焉6.
1穆伯:公孫敖,魯大夫。莒:國名,己姓,在今山東莒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