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節(2 / 2)

13反時:違反季節。14反物:違反物之常性。15“亂則”句:謂災、妖生於民亂。16文:字。17反正為乏:“正”的字形反過來就是“乏”字。言違反正道,將致乏絕。18曲梁:地名,在今山西潞城市北四十裏。19辛亥:二十七日。《經》書“癸卯”,從告。

王孫蘇與召氏、毛氏爭政1,使王子捷殺召戴公及毛伯衛2,卒立召襄3.

1王孫蘇等三人皆為周卿士。2王子捷:即王劄子。3召襄:召戴公之子。

秋七月,秦桓公伐晉,次於輔氏1.壬午2,晉侯治兵於稷3,以略狄土4,立黎侯而還5.及雒6,魏顆敗秦師於輔氏。獲杜回,秦之力人也。

初,魏武子有嬖妾7,無子。武子疾,命顆曰:“必嫁是!”疾病8,則曰:“必以為殉9!”及卒,顆嫁之。曰:“疾病則亂10,吾從其治也11.”及輔氏之役,顆見老人結草以亢杜回12.杜回躓而顛13,故獲之。夜,夢之曰:“餘,而所嫁婦人之父也14.爾用先人之治命,餘是以報15.”

1輔氏:晉地,在今陝西大荔縣東約二十裏。2壬午:二十八日。3稷:晉地,在今山西稷山縣南十五裏。4略:奪取。

5黎侯:黎國君主。黎:本舊國,潞氏奪其地,晉複立之。複立之黎國在今山西黎城縣東北十八裏。6雒:晉地,在今陝西大荔縣東南。7魏武子:魏犨,魏顆之父。嬖妾:寵妾。8疾病:病危。病:病重。9殉:陪葬。10亂:神誌昏亂。11治:神誌清醒。12結草:以草相纏結。亢:遮。謂遮絆。13躓(zhì):遭到阻礙。顛:仆,跌倒。14而:爾,你。15是以報:以此作為報答。

晉侯賞桓子狄臣千室1,亦賞士伯以瓜衍之縣2.曰:“吾獲狄土,子之功也。微子3,吾喪伯氏矣。”羊舌職說是賞也4,曰:“周書》所謂‘庸庸祗祗’者5,謂此物也夫6!士伯庸中行伯7,君信之,亦庸士伯,此之謂明德矣。文王所以造周8,不是過也9.故《詩》曰‘陳錫哉周10’,能施也。率是道也11,其何不濟12?”

1桓子:荀林父。桓是諡號。狄臣千室:俘獲之狄人一千家。臣:俘虜。2士伯:士貞子。瓜衍之縣:晉地,在今山西孝義縣北十裏之瓜城。3“微子”二句:邲之敗,荀林父請死,晉侯欲許之,士伯諫而止之。微:非。伯氏:荀林父。伯是其字。4羊舌職:叔向之父。說:同“悅”。為此而高興。5《周書》:引文出自《尚書·康誥》。庸庸祗(zhī)祗:用有功之人,敬可敬之人。前一“庸”字為動詞,後一“庸”字為名詞。兩“祗”字亦為動賓結構。庸:用。祗:敬。6此物:此類。物:類。7“士伯”句:士伯以中行伯為可用之人。8造周:創建周朝。造:創。9不是過:無過於此。10《詩》曰:引文出自《詩·大雅·文王》。謂文王布施於天下而創周。陳:布。錫:賜。哉:始。謂始創。11率:循,遵。12濟:成。

晉侯使趙同獻狄俘於周,不敬。劉康公曰1:“不及十年,原叔必有大咎2.天奪之魄矣3.”

1趙同:晉大夫,趙盾異母弟。劉康公:即王季子。2原叔:趙同。原是食邑。3之:其。魄:魂魄。古人認為軀體之外,尚有魂魄,喪失魂魄,人就會死。

初稅畝,非禮也。穀出不過藉1,以豐財也。

1“穀出”句:謂賦稅不超過十分之一。周行井田之製,一夫耕百畝。其中公田十畝,借民之力而為之(由民代耕)。賦稅不過於此。

冬,蝝生,饑。幸之也1.

1蝝(蝗蟲的幼蟲)生於冬,遇寒即死,未成螽(飛蝗),雖饑(此年秋已遭蝗災),而不再為災,故曰“幸之”。

十有六年春1,王正月,晉人滅赤狄甲氏及留籲2.

夏,成周宣榭火3.

秋,郯伯姬來歸4.

冬,大有年5.

1十有六年:公元前593年。2“晉人”句:晉既滅潞氏,又盡滅其餘黨。甲氏、留籲(xū):皆赤狄別種。甲氏在今山西武鄉縣侯甲山與沁縣一帶,留籲在今山西屯留縣南。3成周:指西周的東都洛邑。在今河南洛陽市東約四十裏。宣榭:土台上所建堂式建築,為古時習射講武之處。榭:屋之無室者。火:發生火災。4郯(tán)伯姬:魯女。嫁給郯君為夫人者。5大有年:大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