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節(2 / 3)

王使問禮於左師與子產16.左師曰:“小國習之,大國用之,敢不薦聞17?”獻公合諸侯之禮六18.子產曰:“小國共職,敢不薦守?”獻伯、子、男會公之禮六19.君子謂合左師善守先代20,子產善相小國。

王使椒舉侍於後以規過21.卒事,不規。王問其故,對曰:“禮,吾[所]未見者有六焉22,又何以規?”

宋大子佐後至,王田於武城23,久而弗見。椒舉請辭焉24.王使往,曰:“屬有宗祧之事於武城25,寡君將墮幣焉26,敢謝後見。”

徐子,吳出也27,以為貳焉,故執諸申。

楚子示諸侯侈28.椒舉曰:“夫六王、二公之事29,皆所以示諸侯禮也,諸侯所由用命也。夏桀為仍之會30,有緡叛之31;商紂為黎之蒐32,東夷叛之;周幽為大室之盟33,戎狄叛之。皆所以示諸侯汰也,諸侯所由棄命也。今君以汏34,無乃不濟乎?”王弗聽。

子產見左師,曰:“吾不患楚矣。汰而愎諫35,不過十年。”左師曰:“然。不十年侈,其惡不遠,遠惡而後棄36.善亦如之,德遠而後興。”

1時祭:指四時祭祖。2丙午:十七日。3諸侯:指楚、蔡、陳、鄭、許、徐、滕、頓、胡、沈、小邾之君與宋世子、淮夷,《傳》蒙經文省略。4禮以為歸:以禮為歸。謂歸服於有禮者。5夏啟:禹之子,名啟。鈞台:在今河南禹州市南。《竹書紀年》載啟即位而大饗諸侯於鈞台,知諸侯因啟即位而往朝。下文言“命”、“誓”、“蒐”、“朝”、“會”、“師”、“盟”,亦皆指朝會之事。6景亳:地名,在今河南商丘市北五十裏。7“周武”句:據《史記·周本紀》,周武王伐紂滅殷之年會諸侯於孟津,作《太誓》。孟津:即盟津,在今河南孟州市南十八裏。8成:成王。岐陽:地名,在今陝西岐山縣東北。成王曾與諸侯在此會盟。《國語·晉語八》:“昔成王盟諸侯於岐陽。”蒐:聚。9康:周康王。酆(fēng):地名,在今陝西戶縣東五裏,有靈台,康王朝諸侯於此。10穆:周穆王。塗山:地名,在今安徽懷遠縣東南八裏,穆王曾會諸侯於此。11召陵之師:僖公四年,齊桓公伐楚,與諸侯盟於召陵。12踐土之盟:僖公二十八年,晉文公與諸侯盟於踐土。13其:將。14良:賢,賢者。15選:擇。16左師:向戌。子產:公孫僑。17薦聞:進獻所知會合諸侯之禮。18“獻公”句:獻公合諸侯之禮六儀(六種儀節)。宋為公爵,故獻公禮。19“獻伯”句:鄭為伯爵,故獻伯、子、男會公之禮。向戌、子產所獻禮同,而所取角度不同。20合左師:向戌。向戌食邑於合,官左師。善守先代:善守前代之禮。21規過:糾正禮儀之失。規:正。22“吾所”句:向戌、子產各獻六禮,皆楚未嚐行者。原本無“所”字,據阮元《校勘記》補。23武城:楚地,在今河南南召縣東南。24請辭:請楚王辭謝之。25屬:適,正巧。宗祧(tiāo)之事:宗廟之事。謂田獵以備祭祀。

26墮幣:謂接受宋之禮物,輸於宗廟。墮:輸。27吳出:吳女所生。28侈:即汏。驕縱。29六王:啟、湯、武、成、康、穆。二公:齊桓、晉文。30仍:即任。國名,風姓,在今山東金鄉縣東北。31有緡:即緡。國名,姚姓,在今山東金鄉縣東北。32黎:國名,在今山西壺關縣西北。蒐:《史記·楚世家》作“會”。33“周幽”句:據《竹書紀年》,周幽王十年,會諸侯於太室。大室:嵩山。34以:已,太。35愎:不聽諫言。36“遠惡”句:惡及於遠,人將棄之。

秋七月,楚子以諸侯伐吳,宋大子、鄭伯先歸1.宋華費遂、鄭大夫從。使屈申圍朱方2.八月甲申3,克之,執齊慶封而盡滅其族4.

將戮慶封5,椒舉曰:“臣聞無瑕者可以戮人。慶封惟逆命6,是以在此,其肯從於戮乎7?播於諸侯8,焉用之?”王弗聽。負之斧鉞9,以徇於諸侯,使言曰:“無或如齊慶封弑其君10,弱其孤11,以盟其大夫12!”慶封曰:“無或如楚共王之庶子圍,弑其君兄之子麇而代之13,以盟諸侯!”王使速殺之。

遂以諸侯滅賴。賴子麵縛銜璧14,士袒15,輿櫬從之16,造於中軍17.王問諸椒舉,對曰:“成王克許18,許僖公如是,王親釋其縛,受其璧,焚其櫬。”王從之。遷賴於鄢19.

楚子欲遷許於賴,使鬥韋龜與公子棄疾城之而還20.申無宇曰:“楚禍之首21,將在此矣。召諸侯而來22,伐國而克,城竟莫校23,王心不違,民其居乎24?民之不處25,其誰堪之?不堪王命,乃禍亂也。”

1“宋大子”二句:晉之屬國已返其國,鄭伯久在楚,宋太子不得時見,故猶在楚。今遣二人歸,而以其大夫從楚伐吳。2朱方:吳邑,在今江蘇鎮江市南。3甲辰:此年八月無甲辰。日誤。4“執齊”句:慶封奔吳,吳賜之朱方,見襄公二十八年《傳》。5戮:辱。謂示眾。6逆命:謂不恭順。7其:豈。8播:宣揚。9負之斧鉞:讓慶封身背大斧。鉞:大斧。10無:毋。禁止之辭。弑其君:崔杼弑齊君,慶封為其親信,故責以弑君之罪。11弱:以為弱。即輕視。孤:指莊公之子景公。12盟其大夫:襄公二十五年,崔、慶盟國人於大宮,要挾諸大臣親附二人。13“弑其”句:殺郟敖事見元年《傳》。麇:即郟敖,公子圍兄(康王)之子。14麵縛:將雙手反綁於背後。銜璧:以璧為贄(禮物),手被縛,故口銜之。麵縛、銜璧,表示願意請罪、臣服。15袒:脫上衣之左袖。(內仍有襦、中衣)。16輿櫬(chèn):抬著棺材。17中軍:王所率親兵。18成王:楚成王。克許事見僖公六年《傳》。19鄢:楚邑,在今湖北宜城市南。20為許城賴。21首:始,開端。22而:則。下句“而”字同。23城竟莫校:謂築城於境外,而諸侯無與爭者。24民其居乎:謂將多興事,而民不得安。居:安。25處:居,安。

九月,取鄫1,言易也。莒亂,著丘公立2,而不撫鄫,鄫叛而來,故曰取。凡克邑,不用師徒曰取。

1“取鄫”二句:《春秋》書“取鄫”,因為得之甚易。2著丘公:莒君去疾之號。莒君無諡,以地名為號。

鄭子產作丘賦1,國人謗之2,曰:“其父死於路3,己為蠆尾4,以令於國,國將若之何?”子寬以告5.子產曰:“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6.且吾聞為善者不改其度7,故能有濟也。民不可逞8,度不可改。《詩》曰9:‘禮義之不愆10,何恤於人言?’吾不遷矣11.”渾罕曰:“國氏其先亡乎12!君子作法於涼13,其敝猶貪14.作法於貪,敝將若之何?姬在列者15,蔡及曹、滕其先亡乎16,逼而無禮。鄭先衛亡,逼而無法。政不率法17,而製於心18.民各有心,何上之有?”

1丘賦:田賦製度的一種。十六井為丘,按古製當出馬一匹,牛三頭。今子產又增收其田賦。2謗:毀謗。3“其父”句:子產之父子國為尉止所殺,事見襄公十年《傳》。4己為蠆(chài)尾:謂子產賦重,毒害百姓。蠆:蠍屬。5子寬:渾罕,鄭大夫。6以:由。7度:法,法度。8逞:縱。9《詩》:逸《詩》。10“禮義”二句:如果自己的行為不違反禮義,就不必在意人家說什麼。愆:失。恤:憂。11遷:改。12國氏:指子產之族。子產之父字子國,後人因以為氏。13涼:薄。14敝:終。15在列:在位。列:位。16“蔡及”四句:蔡逼於楚,曹、滕逼於宋,鄭、衛逼於晉、楚。17率:循,遵循。18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