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一、人物原型:約翰·狄
弗蘭克·克莫德在1954年給阿登版《暴風雨》作序時,指出普洛斯帕羅的魔法深受魔法師阿格裏帕撰寫的《神秘哲學》(Occult Philosophy)一書的影響。普洛斯帕羅運用此書呼喚善良精靈。劇中精靈愛麗兒的名字“Ariel”曾在阿格裏帕的書中出現過。普洛斯帕羅是文藝複興時期哲學家、魔法師或神學家的典範,“施行神聖的超自然力量的專家”。還有研究表明這位阿格裏帕式的魔法師身上有著伊麗莎白時期傑出魔法師約翰·狄的影子。《暴風雨》在1611年、1612年的演繹正逢“詹姆士一世時期出現的伊麗莎白時代的複蘇”。劇中魔法師普洛斯帕羅象征著在伊麗莎白時代社會環境下文藝複興神秘哲學的複蘇,成為莎士比亞對神秘哲學的最後詮釋。
約翰·狄(1522-1608)是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時期傑出的數學家,哲學家,學者,魔法師。他為《歐基裏德幾何學》(Euclid,1570)的英譯本寫了序言。作為虔誠的基督教徒和都鐸王朝改革的堅定擁護者,狄試圖將文藝複興時期的神秘哲學與科學發展結合起來。他擁有數千本的私人藏書,這為他在數學、科學、哲學等方麵的研究奠定了豐富的理論基礎。狄希望自己的研究有利於促進伊麗莎白時代英格蘭的領土擴張。他在著作《關於航海完美藝術的普通而稀有的回憶錄》(General and Rare Memorials Pertayning to the Perfect Act of Navigation, 1577)中強調了英國海軍擴充與伊麗莎白時代海上領土擴張兩者的緊密關係。
狄是伊麗莎白時代最具魅力的人物之一。他的學識、愛國主義激情以及他對秘法(Cabala)的洞察力在那個輝煌的時代留下了深深的印跡。他的一生大致分為三個時期:在第一個時期(1558-1583),狄是伊麗莎白時代文藝複興的領袖人物,深受女王賞識。作為英國文藝複興時期基督教神秘主義哲學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倡導把伊麗莎白時代的改革與神秘主義聯係起來。在第二個時期(1583-1589),他離開英格蘭前往歐洲大陸,進行了長達6年的傳教活動。與他一同前往的助手愛德華·克利(Edward Kelly)是當時著名的煉金師,他們在國外堅持進行煉金實驗。在第三個時期(1589-1608),狄回到了英格蘭,然而他在詹姆士一世執政的宮廷中不受重用,最終飽受窮苦,在恥辱中離世。
我們從狄的一生可以看到16世紀晚期被蒙上惡魔謠言陰影的英格蘭重要學者的工作和生活。在他有生之年出現的“文藝複興時期新柏拉圖主義”當時遍及歐洲。在狄和葛爾丹羅·布魯諾(Giordano Bruno)的幫助下,16世紀80年代出現了以狄的學生——菲利普·錫德尼(Philip Sidney)為核心的錫德尼文化圈(“Sidney Circle”)和伊麗莎白時代的文藝詩學複興。不幸的是,英國文藝複興逐漸陷入獵巫運動的黑暗中,布魯諾在1600年因被指控為男巫在羅馬被燒死,約翰·狄的神秘哲學思想後來遭到了質疑和抨擊。然而值得肯定的是,伊麗莎白時代豐富的神秘主義文化與狄的貢獻密不可分。在莎劇《李爾王》《暴風雨》中可以看到約翰·狄的身影。《李爾王》寫於狄處於落魄潦倒的第三個時期。這部悲劇隱射了為英國王室奉獻了畢生心血的狄晚年卻沒有受到良好對待的遭遇。劇中湯姆佯裝惡魔附身暗指狄的神秘主義。《暴風雨》寫於狄離世之後,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他是戲劇人物普洛斯帕洛的原型。
約翰·狄和《暴風雨》中的魔法師普洛斯帕羅在身份、經曆、興趣愛好等方麵具有驚人的相似性。兩人都具有王室貴族的身份。狄的父親曾是英國國王亨利八世的重要朝臣,狄本人也受到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重用。戲劇人物普洛斯帕羅是米蘭公爵。他們都酷愛讀書。狄的私人藏書量在當時的英格蘭位居前列;普洛斯帕羅潛心專研,學識遠近聞名,即使遭受流放,他仍把書房豐富的書籍帶到荒島繼續研讀。兩人都離開了自己的故土,在新環境裏進行魔法研究。狄曾離開英國6年前往歐洲大陸進行煉金實驗,普洛斯帕羅則離開米蘭12年,在被流放的荒島上進行魔法實踐。他們最大的區別在於晚年命運大相徑庭。狄遭到國王詹姆士一世的冷落,屈辱而終;與之相反,普洛斯帕羅通過白魔法改變自己的命運,奪回王權,重返故裏。
莎士比亞時代的觀眾可以從《暴風雨》中挖掘出重返“童貞女王”晚期魔法世界的社會趨勢。年輕一代使女王的貞潔和純潔的宗教信仰複蘇。她的哲學家、白魔法師約翰·狄被普洛斯帕羅這一形象捍衛成善良而有學識的魔術師。這位狄式的魔法師正好出現在伊麗莎白時代複蘇的時期。這是莎士比亞所屬的世界,這也是約翰·狄的世界。莎士比亞腦海中充滿了當時伊麗莎白時代複蘇的思想和意象。在它們的影響下,他創作了自己最具魔法色彩的戲劇。劇末善良的魔法師普洛斯帕羅通過使用善意的魔術達到了預期目的。他把莎士比亞與他同時代的人們所卷入的長期精神鬥爭推向了高潮。他澄清了約翰·狄的科學理念和魔法的合理性。他緩和了當時社會獵巫所帶來的緊張與焦慮氣氛,證實了白色神秘主義的合法性。
如果說普洛斯帕羅身上具有伊麗莎白時代傑出的學者、白魔法師約翰·狄的影子,他經曆的悲慘遭遇是新曆史主義所關注的處於邊緣地位的微弱的“小寫的曆史”的話,那麼哈布斯堡王朝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同時也是當時的匈牙利國王、波西米亞國王和奧地利大公——魯道夫二世 (Rudolf II,1552-1612)的個人興趣和政治命運可以算得上是與《暴風雨》共時的“複數的曆史”。在詹姆士一世時期,研究巫術和神秘哲學而遭到非難的事例不僅僅發生在“巫師”“巫婆”等平常人身上,即使是一國之君也難以幸免於難,魯道夫二世就是其中一例。1606 年,哈布斯堡皇室的大公們指責皇帝魯道夫二世“隻對巫師、煉金術士、神秘哲學家以及諸如此類的人感興趣。不惜代價地去尋找各種珍寶,學習秘學,並用可恥的方法去禍害他的敵人,他的整個書房全是魔法書籍”。因此他被剝奪了管理權。1608年,魯道夫被迫把奧地利、匈牙利和摩拉維亞的王位讓給弟弟馬蒂亞斯。1611年,魯道夫喪失波西米亞王位,馬蒂亞斯稱王。魯道夫轉向英格蘭國王詹姆士一世尋求幫助。他派遣大使前往英格蘭,希望得到詹姆士一世的支持並幫助他複位,同時促成伊麗莎白公主和弗裏德裏克五世的婚姻。然而,詹姆士一世擔心自己深陷麻煩,明哲保身,發表了《忠誠誓言道歉書》,拒絕援助魯道夫。孤立的魯道夫隻有繼續研究深感興趣的神秘學,直至抑鬱而終。讀者可以推斷出莎士比亞在塑造普洛斯帕羅這個人物形象時受到了魯道夫二世的人生經曆和國王詹姆士一世對魯道夫放棄政務、研習魔法的否定態度的重要影響。因此,莎氏在設計與魯道夫二世有極為相似經曆的米蘭公爵普洛斯帕羅時,巧妙地選擇了擯棄魔法、重拾政務的理想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