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紅旗渠精神應當得到大力發揚和光大
紅旗渠是在20世紀60年代修建的,林縣人民劈山5年,挖渠10載,付出了血的代價,終於使曆代林縣人的夢想變成了現實。它不僅可以澆灌幾十萬畝的土地,解決大部分村莊人畜用水問題,而且還孕育了紅旗渠精神。特殊年代、特殊背景、特殊工程,修渠之艱難,不言而喻。
一、以艱苦奮鬥為主的創業精神是我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
艱苦奮鬥,是中國共產黨的光榮傳統,是我們黨保持同人民群眾密切聯係的一個法寶,也是一個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必須具備的基本政治素質。我們黨正是靠艱苦奮鬥不斷發展壯大起來的。過去幹革命需要艱苦奮鬥,今天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同樣需要艱苦奮鬥。對此,毛澤東同誌告誡我們:“要使全體幹部和全體人民經常想到我國是一個社會主義的大國,但又是一個經濟落後的窮國,這是一個很大的矛盾。要使我國富強起來,需要幾十年艱苦奮鬥的時間,其中包括執行厲行節約、反對浪費這樣一個勤儉建國的方針。”
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肩負的曆史使命,決定了我們艱苦奮鬥的本色。江澤民同誌指出:“實現黨的崇高理想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奮鬥,廣大黨員和幹部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要發揚艱苦奮鬥精神,永不停步地前進。”
在創業時期,在艱難困苦的條件下,在生死存亡的激烈鬥爭中,往往比較容易做到甘苦與共,艱苦奮鬥;然而,在革命成功之後,在建設時期,物質生活條件好起來了,有些人往往忘記了創業時期的艱難歲月,就容易貪圖安樂,追求享受,脫離廣大群眾。
在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我們應該要對各種腐朽思想文化的影響保持高度警惕,應該永遠發揚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和艱苦樸素的優良作風。在新的曆史條件下,我們搞現代化建設,仍然要老老實實地發揚艱苦創業精神。我們國家比較窮,底子薄,教育、科學、文化都相對落後,這就決定了我們還要有一個艱苦奮鬥的過程。1992年10月,江澤民總書記說:“我國底子薄,目前處在實現現代化的創業階段,需要有更多的資金用於建設,一定要繼續發揚艱苦奮鬥、勤儉建國的優良傳統,提倡崇尚節約的社會風氣。”
紅旗渠精神既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豪情壯誌,又倡導了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又繼承和發展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這也是中共中央、黨和國家領導人所倡導的艱苦創業精神的具體體現,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深情關懷和中央各部門、地方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
1995年4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書記處書記胡錦濤參觀紅旗渠青年洞,他高度評價和讚揚了林州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紅旗渠精神,他說:“當年林州人民在那樣困難的情況下,能把紅旗渠修起來,真不容易。紅旗渠精神在改革開放的年代,仍需大力弘揚,希望你們利用青年洞、神工鋪等景點,辦成青少年教育基地,繼續發揚紅旗渠精神,再創林州輝煌,譜寫好林州發展四部曲。”4月19日,《安陽日報》在報眼位置刊發了胡錦濤視察紅旗渠的照片。
1995年10月,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溫家寶視察紅旗渠,對林縣人民艱苦奮鬥搞紅旗渠的建設讚不絕口。在青年洞旁,溫家寶對陪同的中央和省、市、縣領導說:“林縣人民長期以來在黨的領導下,為了改變貧苦落後麵貌,艱苦創業,頑強拚搏,譜寫了壯麗輝煌的‘三部曲’。這種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在社會主義製度下、在改革開放的曆史條件下的發揚光大,是江澤民同誌倡導的新時期64字創業精神的具體體現。它不僅是群眾創造的寶貴財富,也是我們新時期克服困難、奮發圖強的強大精神動力。”
1990年5月9日,楊貴回到了闊別14年的林縣,書寫“贈言十水”詞:“祖祖輩輩缺水盼水,紅旗渠引來漳河水。水庫蓄住了山穀水,紅旗渠灌滿了庫池水,澆地渠庫池齊放水,一渠水可頂兩渠水。平整土地合理澆水,大家都來節約用水。關鍵保好渠管好水,林縣就不再愁缺水。”1995年5月5日,《人民日報》專門發表《“十水言”碑前的思索》的評論,高度評價《贈言十水》碑文,“是林縣人民艱苦奮鬥,創造出人間奇跡的真實寫照。”1996年6月,江澤民總書記視察林州。他朗讀楊貴書寫的“贈言十水”詞,高度讚揚了紅旗渠精神:“紅旗渠是一個典範,它體現的‘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可貴精神,不僅是林州的、河南的精神財富,也是我們整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財富。”並親筆題詞:“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紅旗渠精神。”
在紅旗渠建設和弘揚紅旗渠精神的過程中,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譚震林、陶鑄等第一代中共中央領導集體和鄧小平、葉劍英、李先念、王震、習仲勳、彭衝、烏蘭夫、陳慕華、錢正英、姬鵬飛、吳學謙等第二代中共中央領導集體對林縣人民充滿著特別的深情和厚愛。從黨的“十四大”到“十六大”的十年間,在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共中央領導集體中,中央政治局常委親臨紅旗渠視察的有:江澤民、喬石、胡錦濤、溫家寶、曾慶紅、李長春6位。中央政治局委員先後視察紅旗渠的有:薑春雲、李鐵映、劉雲山、曾培炎;國務委員陳俊生、彭佩雲、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廖漢生、全國政協副主席馬文瑞、王恩茂、楊汝岱、葉選平等。李鵬雖然沒有來看過紅旗渠,但為紅旗渠題過詞,並在陳俊生的調查報告上作過重要批示。中央委員以及國務院各部委領導來參觀過紅旗渠的有近百人。
這一切,使紅旗渠譽滿神州,名揚海外,成為中華民族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象征。親切的關懷,由衷的讚揚,曆史那雙嫵媚的大眼充滿深情的注視,使林州這個在中華大地上原本平常的地方,走進了綿綿不盡的故事裏,走進了世人長久的敬仰中。
當前,我們的建設大業還處在艱巨的創業時期,偉大的創業實踐,需要有偉大的創業精神來支持和鼓舞。林縣人民在60年代修建紅旗渠中形成、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豐富和發展的創業精神,就是胡錦濤總書記所倡導的新時期偉大創業精神的生動體現。艱苦奮鬥是任何地區、任何時代的民族與國家發展前進都不可缺少的意誌品質。中原崛起,西部振興,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偉大實踐,同樣需要艱苦奮鬥的民族精神所提供的強大精神力量。
二、弘揚紅旗渠精神是時代的需要
我們應當進一步繼承並弘揚紅旗渠精神,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對於我們國家的全麵建設,奮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建設現代化強國的今天,弘揚紅旗渠精神,仍然是時代的主題。
1.弘揚紅旗渠精神,是貫徹落實中共中央的精神的需要,有利於黨風建設。
2002年6月,紅旗渠紀念館落成。在開館儀式上,楊貴謙虛地說:“我多年的體會是: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紅旗渠精神的根本;敢想敢幹、實事求是,是紅旗渠精神的靈魂;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是紅旗渠精神的體現;團結協作、無私奉獻是紅旗渠精神的保證。”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體現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敢想敢幹、實事求是,體現了我黨一以貫之的求真務實的思想路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是紅旗渠的實質,集中體現了“兩個務必”的核心要求。
2006年3月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在看望出席全國政協十屆四次會議委員時,發表關於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講話,提出:“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以艱苦奮鬥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當前,中共中央多次向全黨全國鄭重提出“八榮八恥”,新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包含了紅旗渠精神的全部內容,我們現在宣傳、繼承和發揚以“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為基本內容的紅旗渠精神,正是貫徹落實中央精神,戰勝各種困難的必要之舉,有其深遠的政治意義和時代價值。
中國共產黨人應當吃苦在前,享樂在後,永遠保持勤儉節約、清正廉潔、克己奉公的公仆本色。這凝聚著深刻的曆史經驗,體現了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展示出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具有長遠的指導意義。不論在什麼情況下,我們都必須長期堅持艱苦奮鬥,始終堅持維護和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這樣才能始終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為人民服務”“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中國共產黨對自身的基本要求,要求將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2003年7月,胡錦濤同誌指出:“相信誰、依靠誰、為了誰,是否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是區分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分水嶺,也是判斷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試金石。”
紅旗渠精神的核心內容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40年前,林縣縣委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全心全意地為人民辦實事、辦好事。曆史上長期困擾著林州人民生產和生活的幹旱缺水問題,隻有在共產黨領導下的新中國,才得到了根本解決。在這裏,黨的任務、人民的利益和改造大自然有機地結合了起來。紅旗渠的修建,是當年林縣縣委和各級黨組織、全縣廣大黨員幹部堅持“為人民服務”、執政為民的一個典範。當年林縣縣委的言行,為後繼者樹立了榜樣。後來,中共林縣縣委有一個沒有形成文件的規矩:“幹部調動工作時,如果有人思想不通,那麼走吧,咱到紅旗渠去,咱到300勇士鑿成的青年洞去,咱到修渠烈士們長眠的陵園去。”
在新的形勢下,我們黨應該繼續把為人民群眾謀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為人民服務”、執政為民,必須落實到各級領導幹部的思想和行動中,落實到關心群眾生產生活的工作中。群眾利益無小事,凡是涉及群眾的切身利益和實際困難的事情,都應當盡力辦。我們應看到,與當年林縣的幹部相比,現在的許多幹部工作環境好了,文化水平高了,眼界更開闊了,但不可否認的是,某些幹部的群眾觀念淡了,和人民群眾打成一片的作風變差了,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減弱了。至於那些隻為自己升官發財的人,貪圖安逸享受的人,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做太平官的人,隻會做表麵文章、製造虛假政績的人,更不可能幹像修建紅旗渠那樣需要長期拚搏奮鬥,乃至需要個人做出一定自我犧牲的事情。弘揚紅旗渠精神,有助於引導和激勵廣大黨員幹部確立為人民服務的根本立場,像當年組織修建紅旗渠的林縣縣委一班人那樣,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團結實幹,無私奉獻。
2.弘揚紅旗渠精神,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是我們黨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對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重大創新。市場經濟作為一種強製性的社會力量,使價值規律的要求得以貫徹,從而能夠調動各方麵的積極性,有效地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由此提出一個問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條件下,是否還需要弘揚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是否還需要完善的道德理性和高尚的道德理想?有沒有必要再提集體主義、再講無私奉獻精神?是否需要借助道德對人們的活動進行調節呢?答案是肯定的,弘揚紅旗渠精神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其理由根據是:
其一,經濟活動隻是人類活動的一個領域,除此之外,人類還有政治、文化、人際交往等活動。追求利益最大化、等價交換等隻是經濟領域的行為目標,不能普及到人類生活的一切領域。
其二,即使在經濟領域,市場經濟原則與集體主義和奉獻精神並不矛盾,因為後者也是一個企業保持活力和競爭力的重要保證。市場經濟是一種競爭經濟,隻有通過激烈的競爭,才能使企業在市場中實現優勝劣汰,才能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企業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求得發展,必須要求企業內各階層、各部門的員工艱苦奮鬥,增強團隊意識,提倡無私奉獻精神,從而使企業充滿生機,否則企業就有可能會被市場所淘汰。同時,市場經濟也要求人們接受一套最低限度的道德標準,道德規範在經濟活動以至整個社會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如果市場活動失去道德理性的支撐,就必然造成嚴重無序的局麵。
其三,我們所建立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是與社會主義基本製度結合在一起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所以,在生產經營中,既要遵循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則,講求等價交換、有序競爭、注重效益、優勝劣汰,又要按照社會主義的原則,講勇於奉獻、團結協作、顧全大局、共同發展,反對不講社會責任,不擇手段地追逐利潤。
總而言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同樣應該弘揚紅旗渠精神,在全黨和廣大人民群眾中提倡大局觀念和奉獻精神,既講價值規律,又講無私奉獻;既講經濟效益,又講社會效益,用正確的思想觀念、道德理想來匡正市場經濟以利益驅動所帶來的弊端,增強抵禦市場經濟負麵效應的能力。
3.弘揚紅旗渠精神,有利於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社會,是確保建設任務實現的需要。
雖然已經進入21世紀,我國的綜合國力大幅度上升,經濟總量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改善。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仍然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麵臨的任務依然繁重而艱巨。盡管我國的經濟建設得到了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但基本國情是人口多、底子薄。從全球來看,我們同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剛剛進入中等偏下收入國家的行列,經濟文化落後的狀況還沒有根本改變,我國生產力水平和科技水平、教育水平還不高,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自然資源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等等。就我國不同地方而言,經濟發展水平也很不平衡,而且,這種局麵還將長期存在下去,我們仍然麵臨著嚴峻的挑戰和考驗。為了實現全麵建設我們的國家,迫切需要我們繼續弘揚紅旗渠精神,做長期艱苦創業的思想準備,永遠保持自強不息、奮鬥拚搏的精神。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自力更生、艱苦創業,而不能貪圖享受、鋪張浪費;必須團結協作,而不能各自為政;必須積極奉獻,不能自私自利,不能把個人利益、小團體利益看得高於一切。任何小富即安、小進即止的思想,任何平庸懶惰、固步自封的表現,都是極端有害的。一句話,就是必須始終不渝地將紅旗渠精神作為我們的立業之本。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同心同德、埋頭苦幹、不畏艱險、艱苦奮鬥,才能建設好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大廈。否則,我們的建設大業就很難順利進展。我們黨是靠艱苦奮鬥起家的,也是靠艱苦奮鬥不斷發展壯大、成就偉業的,沒有艱苦奮鬥,就沒有今天各項事業迅速發展的局麵。總之,繼承和宣傳、弘揚紅旗渠精神,是由我們麵臨的形勢和我們肩負的任務決定的,絕不是可有可無,更不是多此一舉。可以說,宣傳、繼承和發揚紅旗渠精神,不僅是當前的一項重要任務,而且也將貫穿於今後建設的整個過程中。大力弘揚紅旗渠精神,必將在億萬人民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化為一種巨大的物質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