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本書是在山東大學博士後出站報告的基礎上寫成的。在寫作和修改的過程中,得到很多老師和同學的諸多幫助。
2005年9月,我進入山東大學曆史文化學院博士後流動站。感謝山東大學為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學習機會,使我能夠和呂偉俊教授合作,向他學習二載有餘。兩年的時光匆匆而過,然而於筆者卻是至關重要。通過呂偉俊教授的指導,我不僅在學術上受益匪淺,為以後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礎,而且還懂得了很多做人的哲理。在潛移默化中,自己的治學理念和人生價值取向已悄然發生變化。為此,我誠心向呂偉俊教授致以衷心的感謝。在本書即將付梓之際,再得呂偉俊先生垂青,為本書作序,感激之情自是難以言表。山東大學曆史文化學院的其他老師和同學也給我很多幫助。在上述師友的指導和幫助下,本書才能與大家見麵,對此,我將永遠銘記在心。
本書的出版得到了河南師範大學學術專著出版基金的資助,對此深表榮幸和感謝。巴蜀書社的段社長、周文炯老師對本書進行認真指導並加以修改和校正。在此一並致謝。
另外,在本書即將付梓之時,我借此機會向那些曾經指導和幫助過我的老師、同學和同仁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本書是我研習中國當代社會史的習作,作為一位後學之士,自己的才學、見識、功力等諸多方麵尚有待於磨礪提高。今後的路還很長,我會踏踏實實走下去,去追尋學術的真諦。彈指一揮間,我已進入了不惑之年。我深知,自己在學術上的進步離不開眾多師友的幫助,借拙著付梓問世之際,向那些曾經直接或間接幫助我、關愛我的人們表示深深的謝意。
由於筆者水平有限,本書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專家學者多予指正。
李海紅謹識
2012年2月16日於河南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