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自序
集名“濯錦”,顧名思義,顯然與成都繁榮的絲織生產密切相關。蜀以錦擅名天下,故作為川蜀絲織生產中心的成都,曆代向有“錦城”之稱。劉禹錫“濯錦江邊兩岸花”的優美詩句已被成都人吟唱了一千多年,這其中的原委,早已是不言而喻。但這隻是集名由來的第一個原因。此外還有另一個原因,同時也是更為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濯錦”一詞含義的進一步延伸。我的本意,也就是把我以往所寫的各種文論,選取題材內容合適者,重新進行編輯,亦即把這些“文明的碎片”連綴一體,像剛織成的彩錦一樣投之江流,浣漂洗濯,使之格外增色。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地區軟實力的表征。成都的曆史文化積澱極其豐厚,除了眾所周知的古蜀文化、三國文化和盛唐文化,我們還有自蠶叢開國以迄宋元明清上下幾千年貫穿始終的蠶桑絲綢文化,這也是我們文化長鏈中一個個連續不斷的閃光點。錦城、錦江皆因成都繁榮的絲織生產而得名,可見蠶桑絲綢在成都曆史文化積澱中所占地位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是成都乃至全川一張非常靚麗的曆史文化名片。
曆史像一麵鏡子,它不但展示過去,同時也折射著現在和未來。如何讓曆史的坐標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這是我們目前所麵臨的一項重要課題和重大曆史使命。許多外國朋友漂洋過海來到成都,不隻是為了品嚐火鍋和觀看川劇奇異的變臉,他們搜尋蜀錦、蜀繡和蜀纈等名貴絲綢工藝品的故事凸顯了成都需要新的眼光。如果我們想要成都繼續出現在新的世界旅遊地圖上,就必須全方位展現地域文化的特色,實現新的文化飛躍。《濯錦集》正好可以破譯成都的曆史文化密碼,詮釋成都豐富的曆史文化內涵,從而使人們真切感受到成都曆史文化的特殊魅力。
《濯錦集》是一部以絲綢文化和織染技藝為主線的論文集,內容寬泛,涉及曆史文化、織染技藝、錦緞紋樣和美術鑒賞等諸多領域。而且,本文集收錄之論文,立論敘事多有創見,字裏行間實不乏新意巧思,集科學性、知識性和趣味性於一體,是相關大專院校師生以及工藝美術界、紡織行業學術界專業技術人員可資借鑒的重要參考資料。
我是一個一門心思做學問的人,在蜀錦研究、織染技藝和美術教育方麵耕耘了幾十年,有一些建樹,也有一些經驗的積累。正因為如此,所以才有《濯錦集》的誕生。很早以前,我就在心中為自己確立了一個目標:從事絲綢和服飾文化方麵的學術研究,撰寫學術論文,而且一定要出版一本像模像樣的論文集。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殫精竭慮,矻矻求索,開始了大半生文化探索的艱難行程。
成功是甜蜜的,但要經過痛苦和尋覓。我的文化探索之旅,艱難而又曲折,真的是經曆了太多的痛苦和尋覓。多少年來,對於事業的執著追求,可以說已經達到了近乎癡迷的程度,從某種特定意義上說,它就是我唯一的精神支柱和生活的全部內容,就是我心中的一縷縷陽光以及我所守望的一切的一切。我的付出,我的辛勞,不是用語言文字所能夠形容的,真的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全身心投入,義無反顧。
今天,《濯錦集》得以付印出版,了卻心中夙願,這是不斷求索和長期積累的結果。雖然它未能給我們的社會以及我個人帶來什麼經濟效益,但它卻是十分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可以留傳給後人的一份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那潛移默化的巨大而又持久的社會效益和文化滲透力,絕不是用經濟學的統計數字所能夠詮釋明白的。
我們知道,除經濟建設之外,還有更為重要的文化建設。《濯錦集》像一朵浸透了奮鬥淚泉的小花,它的綻放,定將為我們國家的文化建設事業奉獻出自己那一份沁人心脾的芬芳。我為此感到欣慰,而且感到無上榮光。
餘濤
2011年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