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言
一、一看目錄,立刻便會感覺到這個文集有點怪,用時下流行的語言來說就是有點另類。說它怪,說它另類,主要是就內容和形式(體例)而言。又是論文,又是詩詞,把這些完全不同門類的東西硬生生組合在一起,就像冰與炭那樣格格不入,的確有點兒另類。可是,我喜歡詩詞,長期以來也寫了不少詩和詞,實在不願意割舍,單獨出一本詩集則更是異想天開,既不具備那樣的專業水準,也湊不夠那麼多的篇目。無奈之下,隻好把這些個人偏愛的“文化贗品”搭配在我的論文集中,組合成一個文藝與學術的“大拚盤”。
二、三篇之中,第三篇詩稿“心的震顫”是本文集篇目安排上一個最大的難點。因為,如前所述,無論內容、體裁和形式,與前兩個篇章都大相徑庭,感覺很是別扭,弄得不好,這難點就會成為一大疵點。但反過來逆向思維,篇目體例如何安排畢竟是次要問題,關鍵還在於詩詞本身的文采以及思想內涵是否具有較高的質量和品位。如果詩稿所選詩詞大體上還能看得過去,還能夠獲得讀者的認同,那麼,前麵談到的難點和疵點,說不定還能轉化成為一個意外的亮點呢。
三、本文集收錄之文論,涉及絲綢文化、織染技藝、錦緞紋樣、服飾美學和美術欣賞等諸多方麵,可謂內容廣泛,雜彩紛呈。本書的體例,並未以固定模式為藍本,而是從實際情況出發,將已經發表的文章和重新增補並於近期撰寫完成的題目,從經到緯,分別以綜合性、分列性和專題性篇目構成全書的基本輪廓。整個篇目,分為三個大的篇章,因為內容上的差異,其中第一、第二篇章又分列為十幾二十篇各自獨立的專題論文,經緯交織,時類並舉。這兩個篇章,既是文集的主體,也是全書的歸宿。這樣的編排,是否綱目相宜,歸類得體,還是一個需要求證的未知數,隻好留待讀者諸君去考量,去判斷,去評論。
四、本文集第一篇“文化的積澱”選輯的二十一篇論文,內容都與蠶桑絲綢文化密切相關。誠如論文之所述,四川蠶業向來發達,曆經千百年而長盛不衰,文化積澱極其豐厚,是成都乃至全川一張非常靚麗的曆史文化名片。其中開宗明義第一篇《絲綢文化與文化絲綢》就是專門論述絲綢文化的。這篇論文,曾經在1992年杭州國際絲綢文化研討會上公開宣讀,並選刊於該次學術會議的論文專輯之中。而且,這篇論文還曾先後遴選入《人民日報》出版社和中國經濟出版社編輯出版的《中國當代論文精粹》《中國新時期優秀社科論文薈萃》二書中,被認為是當時社會科學方麵的高水平論文之一,在國內外學術界影響頗為深遠。此外,《中國古代織錦》一文還曾收錄入紡織工業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絲綢史》第二部專論之中,也是當年紡織科技史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
五、書中論文,以探討曆史文化者居多,而曆史考證又不是我的專業特長,因此,很多地方不得不借鑒他人的研究成果,何況前人及當代學者之評論,有創見者頗多,可采擷者也比比皆是,所以,為使文章內容充實,有理有據,在立論之時,力求旁征博引,既借鑒前人,也間采今人新說。而今人之著述,則以《蜀錦史話》一書引用為多,謹此,特向該書的幾位作者表示深深的敬意。對於某些尚有爭議的問題,經比較權衡,或采納其較為合理者,或諸說並列,把話說得活一點,未敢輕易下結論,是非曲直,留待後人去驗證。這不是投機取巧,也不是敷衍塞責,因為某些問題,尤其某些曆史遺留問題,年代久遠,文獻記載又多是語焉不詳,斷難憑一己之力便能稽考得透徹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