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文化與文化絲綢
內容提要
本文從聯係和發展的角度出發,論述中國絲綢文化的產生、發展以及中國絲綢的文化價值和世界性意義。中國絲綢文化是浩瀚的民族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而且是持續的、恒久的和豐富多彩的。在民族文化的大係統中,蠶繅絲織技藝又起著推動文化發展的促進作用,並直接體現了文化的社會意義和社會價值。中國的絲綢文化,具有自身的發展規律,但同時也是特定文化內容所呈現的標誌。
中國擁有人類延續曆史文明的最古老、浩瀚和係統的文化遺產。中國絲綢文化是中國浩瀚的民族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而且,與中華民族的大文化同步,中國的絲綢文化也是持續的、恒久的和豐富多彩的。在整個民族文化的這一大係統中,蠶繅絲織技藝又起著推動文化發展的促進作用,並直接體現了文化的社會意義和社會價值。蠶繅技術是絲綢文化構架中的一個層麵,表現為一種物質性和技術性的東西,屬於顯形文化的範疇,是文化的一種物質形態。作為文化表征的絲綢產品,其情形也恰是如此。
雖然技術的掌握從文化角度考察隻是表麵的層次,但它卻以適應性和開拓性直接體現了文化的意義和價值,並因之成為推進人類文明曆史進程的一個重要因素。而且,它與社會發展的總趨勢始終是一致的,是曆史和時代所醞釀的文化更新的象征。基於這樣的認識,可以說,古代的蠶繅技術是人類在古代文化的構建中所達到的最高成就之一,即使以現代人的眼光來衡量,它也仍然是人類文明的偉大奇跡,與指南針、火藥、造紙、印刷術四大發明一樣令人肅然起敬。
最初的文字記載
中國首創蠶繅技術,並在世界範圍內產生深遠影響,大大推進了古代人類文明的曆史進程。中國向以絲綢出口為大宗,並以“絲國”的美名著稱於世,在古代社會,尤其在漢唐時期,隨著中國絲綢的大量外輸,絲綢幾乎成了中華民族的象征、標誌和代名詞。
蠶桑文化是絲綢文化的第一篇章。中國的蠶桑文化,也有其悠久的曆史和豐厚的遺存,這早已為國內外學人所認同。探討蠶絲之源,神話傳說和文物史跡足以說明時間的遙遠性,而最初的文字記載,則從另一角度體現出蠶桑文化在古代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所占地位的重要性和深刻性。雖然文字是非物質的,但它卻是一種符號,具有思辨的色彩,是精神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
自有文字伊始,便有關於蠶桑的記載,最早見諸甲骨文者,已有近四千年曆史,而且從已經研究整理的殷商甲骨文資料看,就已有相當數量與蠶桑有關的文字記述,表明在甲骨文時代,蠶桑即已受到人們的關注,成為當時社會物質和精神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纂刊行的《甲骨文編》所錄定並可以明白辨認的九百多個甲骨刻辭文字中,有的可以直接認定是桑、蠶、絲、綢及與之相關的字,有的則可以推測是相關的字,其中,與桑、蠶、絲、綢四字形態相似的字約四十二個,都是以物象形,惟妙惟肖。
宗教與神話
處於原始階段的人類,無法認識自然界和人類自己,他們對無限與未知的恐懼和向往,投射到原始人群的心理層麵上,於是產生信仰,出現了原始的宗教。原始宗教的形式多種多樣,而且不同程度地存在於各民族的各種文化之中。曆代典籍記載,華夏第一位首領黃帝的元妃嫘祖,因傳養蠶之法,世人尊祀為神,謂之“先蠶”。顧名思義,所謂“神”者,乃上天之神靈也,既是尊祀為神,則必然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誠然,這也是一種偶像崇拜,但最初的偶像崇拜,其實也就是原始的宗教。
西陵氏之外,另一個典型的偶像則是蜀王蠶叢。《農政全書》謂“蠶叢都蜀,衣青衣,教民蠶桑”。《明一統誌》則說“蠶叢初為蜀侯,後為蜀王,教民養蠶,後人感之,尊祀為神”。史家考證,蜀王蠶叢所處的年代,大約在原始氏族社會形成的初期,當時尚無文字,無禮樂,無都邑,其年代較軒轅氏尤早。這足以說明,中國蠶業起源特早,中國的絲綢文化也必然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蠶叢氏之奉為蠶神,與西陵氏同出一轍。究其緣由,皆因教民養蠶,澤被後世的結果,後人感恩戴德,是以尊祀為神。而且,古代先民無法解開自然之謎,因而也無法解除他們在生活和蠶事活動中遇到的困難,於是求助於西陵氏和蠶叢氏之類的偶像,時時頂禮膜拜,企圖憑借一種超自然的力量去改變他們所麵臨的困境。如此這般,後世約定俗成,習以為常,但凡蠶事將興待舉之際,必先虔誠祭祀一番,祈禱蠶事興盛,繭絲豐收。
古代社會創造文字之前,人們就用傳說來傳播文化。宗教與神話傳說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傳說一旦輸入了宗教的基因,傳說也即成了神話。神話是一種人類文化現象,是民族精神之所寄,要了解一個國家和民族,首先應該了解它的神話。原始初民創造神話並無明確的審美目的,神話本身,從它產生伊始,也不是純粹的審美藝術,而是一種綜合的意識形態。
與養蠶有關的神話傳說頗多,其中最典型和最生動的當首推馬頭娘的故事。《蜀圖經》曰:“馬頭娘者,古之蠶神也。相傳高辛氏時,蜀有蠶女,父為人掠,唯所乘馬……旬日,皮棲於桑上,女化為蠶,為有蠶之始。蜀宮觀塑女像,披馬皮,謂之馬頭娘,以祈蠶焉。”蜀女化蠶的故事,在《搜神記》《太平廣記》中均有記載,流傳之廣,影響之大,可想而知。此類神話,表達了古代先民企盼蠶事興旺的普遍心理,因而廣為流傳,家喻戶曉。四川廣元皇澤寺至今仍可見到清代遺存的一幅馬頭娘石刻造像,圖中一少女倚馬沉思,似欲化而為蠶,正是古代神話的真實寫照。
但凡神話傳說,大都絕無其事,然而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大眾的美好願望和執著追求。而且在神話與事實之間,雖然存在著難以彌合的距離和差異,籠罩著超越自然力的神秘色彩,但往往也有一定的事實依據,它是一定社會事件的縮影,是一定社會形態的一定角度的折射與反射,因而也往往具有一定的真實性。正因為中國古代先民發明了養蠶術,這才誕生了馬頭娘之類的神話傳說,以曆史唯物主義的眼光來衡量則尤其如此。
詩人與蠶事
在殷商甲骨文乃至周代的鍾鼎銘文中,省察蠶事的卜辭及與蠶絲有關的易物交換的記載特別多,可見蠶絲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古代已成為一種重要而又十分普遍的生產活動。況中國蠶絲之利,名冠古今,曆代騷人墨客,也多以蠶事為題,從不同側麵反映出中國蠶業興旺發達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