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生態環境教育在“兩型社會”建設中的作用
教育經濟
作者:李景蕻
【摘要】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實踐,在此過程中,學校的生態環境教育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認為可從完善和建立層次多、內容豐富的生態環境教育體係、營造生態環境教育氛圍、強化生態環境教育的社會實踐活動等三個方麵來加強生態環境教育,最終為“兩型社會”建設取得長足發展提供有力保證。
【關鍵詞】 生態環境 教育 兩型社會
一、關於“兩型社會”
“兩型社會”指的是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以能源資源高效利用的方式進行生產,以節約減耗的方式進行消費為根本特征的社會,是通過人與自然的和諧來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共生的社會形態。其核心內涵是人類的生產和消費活動與自然生態係統協調可持續發展。當今社會,轉變經濟發展模式,緩解資源約束是全球共同的目標。生態文明時代的到來作為一種全球共識已經確立和形成,生態文明的發展狀況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關於“兩型社會”國外理論界並未明確提出,但對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分別有較多研究,也都包含了生態文明的思想內涵。
2007年,武漢城市圈被國務院批準成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簡稱“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武漢城市圈是以武漢市為中心,由武漢及周邊100公裏範圍內的黃石、孝感、鄂州、黃岡、鹹寧、仙桃、潛江、天門9市構成的區域經濟聯合體。荊楚大地的改革發展又進入一個全新的時期,不再是經濟特區的簡單複製,不再是犧牲資源和環境的粗放衝刺,而是經濟發展與綜合配套協調和諧前行。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是生態文明試驗田,發揮著領航示範作用。這對於加快把湖北建設成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正如秦尊文指出“兩型社會”是生態文明的核心內容,建設“兩型社會”就是踐行生態文明。而生態環境教育是建設“生態文明大廈”的基石,如果說“基石”不穩固,“大廈”又何以立足?近年來,湖北省及武漢市在探索兩型社會建設改革中取得了一些積極的成效,但與原先的既定目標和當前環境汙染的現實相比,我們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就教育部門而言,進一步強化學校的生態環境教育是擺在教育者麵前的重大課題。
二、關於生態環境教育
針對生態環境教育,第比利斯國際環境教育大會的定義是:“環境教育是各門學科和各種教育經驗重定方向和互相結合的結果,它促使人們對環境問題有一個完整的認識,使之能采取更合理的行動,以滿足社會的需要。”在美國《環境教育法》中規定:環境教育是要使學生從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同人類的關係中,認識人口、汙染、資源的枯竭、自然保護,以及運輸、技術、城鄉的開發計劃等,對於人類環境有著怎樣的關係和影響。
美國學者約翰·福布斯在論述21世紀教育需要認真對待的挑戰時把“生態環境教育”擺在第一位,對於學校教育來說,生態學和環境科學應從狹窄的專業裏走出來,深入到大、中、小學校及幼兒園,要讓學生從小了解生態環境的有關知識,增強生態環境意識,積極參與環境保護,並通過控製汙染行動來建設美好家園。應該從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教育理念出發來培養學生,對學生開展生態環境教育要做到及時有效,更重要的是要通過生態環境教育讓學生樹立起正確的生態世界觀,樹立科學正確的生態環境意識,養成良好的生態道德素養,以促進學生生態環境素質的全麵提高,使其將來步入社會後,能自覺履行對生態環境的道德責任和義務,並承擔起建設和諧社會的重任。生態環境教育既是全民教育,它關係全民生態意識的形成;同時,它又是全程教育和終生教育,它關係到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現實生存和持續發展。
三、生態環境教育的現狀
進入新世紀,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經濟社會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但也暴露出了一係列的生態環境問題,資源能源過度消耗,汙染物大量排放,損害公眾健康的環境問題日漸突出。從荒漠化、水土流失到沙塵暴,從土壤汙染、水汙染再到大氣霧霾,一係列的環境問題已成為製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這逼迫大家不得不反思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代價,不得不正視我們身邊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改變如今環境狀況已是刻不容緩。隻有靠全體國民的共同努力才能減緩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提高社會、經濟、生態可持續發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