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當前社會經濟背景下我們的生態環境教育成效又是如何呢?對於該問題,一些研究者曾就當代大學生的生態觀念、生態道德、生態環境知識等做過一些調查。例如,吳鵬舉等人對部分高校在校大學生的生態意識進行的問卷調查,部分大學環保學生社團在全校範圍內進行的生態意識的問卷調查,2012—2014年,筆者對湖北省4所高校各師範院係師範生的生態意識、生態道德及生態教育的現狀進行的調查。綜合上述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都認識到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但生態意識、生態道德還遠遠沒有成為當代大學生的普遍價值選擇。相反,追求名牌、攀比、鬥富已經在校園悄然升起,甚至成為時尚。雖然近些年生態環境教育的呼聲越來越高,但在高校校園裏,亂扔雜物、隨地吐痰、踐踏綠地、長明燈、長流水等現象隨處可見。由此,讓全社會樹立起生態意識,是當務之急,而培養在校學生的生態意識更是重中之重。要改變當前這一狀況的重要方法就是強化生態文明教育。高等教育學者潘懋元先生指出:“許多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的事例……應負主要責任者很多是我們高等學校培養出來的專門人才。”所以說,對大學生進行生態道德教育,提升大學生的生態道德素質,高校作為主陣地應承擔起重要的責任。
在大學裏的生態環境教育的情況是這樣,在中小學的生態環境教育現狀就更加不容樂觀。雖然國家環境保護部和教育部聯合發文,提出要共同建立中小學環境教育社會實踐基地,以體驗式、研究性學習的形式,對廣大青少年進行環保理念和環保知識教育,促進青少年環境意識和環境保護行為養成。但是在實施的具體過程中,普遍存在著生態環境教育內容不係統、不深入,課程安排上很隨意等現象。當前中小學生態環境教育的現狀是,與其說中小學環境教育“不痛不癢地存在”,不如說生態環境教育在很大範圍內還是一片空白或者非常薄弱。由此可見,學校的生態環境教育,不僅與湖北省及武漢市“兩型社會”建設改革的步伐不一致,而且還嚴重製約了“兩型社會”建設的進一步發展。
四、加強生態環境教育的對策
1、營造生態環境教育氛圍
首先,對於各級學校黨政領導、各層管理人員,應以係列講座的形式開設生態學和環境科學知識的培訓,強化全體教職工對生態環境的認識,完善其知識體係,以提高整體教育工作者的生態意識和知識水平,將生態環境教育理念貫穿於整個學校的辦學指導思想中,將生態環境教育的內容融入教學管理、教學內容、校園建設和校園活動中。其次,加強校園環境建設,優化育人環境,塑造校園生態環境文明和生態環境文化,發揮環境的育人功能。創建“綠色學校”,實施綠色化教學和科研實驗綠色化,倡導綠色教育,培養具有環境保護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的“綠色人才”。
2、完善和建立層次多、內容豐富的生態環境教育體係
生態環境教育的教學目標是要培養學生養成一種科學、理性的,對自然與生物、環境與人類之間相互和諧發展的生態世界觀。生態環境教育的對象除了有高校大學生、研究生,還有中小學生甚至幼兒。這些學生年齡、基礎、知識背景、專業、學習時間長短都不盡相同,故生態環境教育的內容、形式應針對不同教學對象區分開來,要注意教學內容、形式、方式和手段的層次性,形成具有針對特定教育對象的生態環境知識模塊,把環境教育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另外,還應加快生態環境教育以及學校德育課程體係的建設,使學校教育跟上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步伐,讓生態環境教育更貼近實際、貼近生活,從而形成一種新的科學的社會文明觀。
3、強化生態環境教育的社會實踐活動
生態環境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從自身做起,從身邊事情做起,將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付諸行動,這也是衡量生態環境教育成敗利鈍的標尺,所以,加強生態環境教育的社會實踐活動顯得尤為重要。要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人與自然的平等關係,通過親身感受和體驗,學生可進一步深入了解環境汙染的現狀,增強危機感,激發責任意識,其效果可能是幾本教材、幾堂課所不能企及的。教育者要善於引導學生積極參加生態文明實踐,使其在實踐活動中不斷提高自身的生態道德修養,同時還要強化其知行轉化能力,使其努力在生態環保上做到知行合一,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者,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推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