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經常項目結構性分析(2 / 3)

1、模型的構建

本文以成渝經濟區作為標準區域來對照研究成都與重慶兩地產業結構變動情況。假定成渝經濟區在經曆了時間[0,t]之後,經濟結構及總量均發生了變化,設bj,0為成都(或重慶)基期j產業經濟總規模(j=1,2,3),Bj,0為成渝經濟區j產業經濟總規模(j=1,2,3),同理,bj,t與Bj,t(j=1,2,3)則為對應區域末期的經濟總規模量。

2、數據說明

本文以成渝兩地的三次產業增加值為實例,把它們與整個成渝經濟區對照來比較研究它們的產業結構變動情況,從而討論其結構效應及競爭力情況,主要考察成都和重慶兩地近十年來的產業結構變化。數據共分成兩個階段來進行研究,第一階段是以2002年為基期,2006年為末期;而第二階段則是以2007年為基期,2011年為末期。

3、成渝偏離份額各分量計算結果及分析

本文利用相應的經濟數據,用shift-share分析模型分別計算重慶市、成都市以及成渝經濟區的地區份額分量、產業結構偏離分量、競爭力偏離分量及對應的增長率。

可以看出,在2002—2011年,相對於成渝經濟區的三次產業結構而言,成都和重慶的產業結構偏離份額都呈現正值,說明產業結構有一定的優勢。另一方麵,重慶的競爭力偏離分量由負變為正,表明其競爭力漸漸有了優勢;而成都的競爭力偏離分量由正變為負,說明其競爭力有減弱的趨勢。重慶的經濟增長主要以結構效應拉動為主,但是產業結構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有所下降,從65.1%下降到54.3%;而成都的經濟增長也主要以結構效應拉動為主,但產業結構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明顯上升,從49.7%上升到67.3%。

2007—2011年間,成都產業結構對經濟增長貢獻(65.1%)比重慶市(54.3%)略高,而它的競爭力對經濟增長貢獻(-7.7%)比重慶市(6.2%)低11個百分點,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可能是因為四川省極力推行“工業強省”的戰略指導,因而使得成都相比於整個成渝經濟區而言,產業結構表現出比較明顯的優勢,第一產業平穩發展,第二產業發展迅猛,但第三產業發展較慢,且第三產業的競爭力有變弱的趨勢;然而重慶市第二產業繼續保持穩健的發展態勢,第三產業發展也表現出良好的勢頭,競爭力有變強的趨勢。

4、成渝產業結構偏離份額指數計算結果及分析

根據shift-share分析法模型,將前麵所得結果帶入計算得出成都與重慶的產業結構偏離份額指數,其中包括:結構效果指數W、競爭力效果指數U和相對增長率L。

可知,相對於成渝經濟區,2002—2006年間,成都和重慶的W(產業結構效果指數)均大於1,即成渝兩地產業結構均優於成渝經濟區;成都的L(相對增長率指數)略小於1,表明其經濟增長速度要比整個經濟區的平均水平慢,而重慶的L略大於1,則表明其經濟增長速度要比整個經濟區的平均水平快。在2006—2011年間,成都和重慶的W依舊略大於1,說明產業結構依舊要優於經濟區平均水平;成都的U(競爭力效果指數)要略小於1,說明競爭力要弱於整個經濟區的平均水平,而重慶的U略大於1,即其競爭力要強於整個經濟區的平均水平;成都的L依舊小於1,即其增長速度仍然比經濟區的平均水平慢,而重慶的L依舊大於1,說明其增長速度仍然高於成渝經濟區的平均水平,重慶相對增長速度(1.07)大於成都的相對增長速度(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