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常項目結構性分析
理論探索
作者:王瑜
【摘要】 本文采用Shift-share分析法對比研究了成渝經濟區的中心城市成都與重慶兩地的產業結構與成渝經濟區經濟增長的關係。研究表明,2002—2011年間,成渝兩地的產業結構偏離分量均為正值,說明成渝兩地產業結構要比整個經濟區的平均水平好;另一方麵,重慶的競爭力偏離分量由負變為正,表明重慶的競爭力漸漸有了優勢,而成都的競爭力偏離分量由正變為負,表明成都的競爭力正逐漸變弱。
【關鍵詞】 成渝經濟區 產業結構 偏離份額分析
一、引言
成渝經濟區地處長江上遊,是以重慶和成都為支撐點,以其附近一些區域性的中心城市為節點而建設的經濟區,總麵積約20.6萬平方公裏,覆蓋人口9840.7萬,2011年其GDP總量為2.8萬億元。成渝經濟區經濟優勢明顯,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對整個中西部地區城市群而言,它具有明顯的優勢,它還是西部地區唯一可以突破省市區劃界限,在更大的範圍內優化配置資源的地區。因此,探究成渝兩地的產業結構差異與區域經濟增長,有利於加快成渝合作,加速建設成渝經濟區,打造我國“第四增長極”,帶動長江上遊及西部地區經濟快速發展。
產業結構是影響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國外對產業結構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7世紀英國經濟學家威廉·配第,他曾揭示過關於勞動力轉移的現象;隨後科林·克拉克基於配第的觀點、理論,總結了“配第—克拉克定律”,他通過對主要發達國家勞動力轉移的實證研究,總結了勞動力在產業間分布變化的規律;庫茲尼茨則在克拉克的研究基礎上,對伴隨經濟發展而出現的產業結構演變規律研究進行了深化。在成渝經濟區形成前後,國內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做了較多研究。吳江、畢正操等對成渝經濟區的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進行了實證分析;王駿等對成渝經濟區的複雜性和特殊性進行了探討,並對阻礙成渝經濟區發展的難點、誤區進行了分析;王能洲、沈玉芳等對成渝經濟區區域經濟的差異進行了測評,並對其可能形成的原因進行了分析。
二、成渝經濟區產業結構發展現狀
林淩、廖元和等曾對成渝經濟區地域範圍進行了界定,2007年四川省與重慶市簽署的《推進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經濟區合作協議》認定為,成渝經濟區以重慶、成都兩市為中心,包括四川省14個地市和重慶市23個區縣。以此定義為據,本文從《四川統計年鑒》與《重慶統計年鑒》統計得到1997年以來成渝經濟區三次產業GDP數據。
可以看出,成渝經濟區第一產業GDP結構比重由1997年的24.6%降至2011年的11.9%,降幅達10.5個百分點,1997年開始,第一產業比重一直低於第二、三產業,且與第二、三產業比重的差距越來越大;第二產業GDP結構比重穩中有升,由1997年的40.3%升至2011年的53.4%,升幅達13個百分點,且1997年後就一直保持在40%左右;第三產業GDP結構比重由1997年的35%降至2011年的34.7%,期間2003年相比1997年升幅近6個百分點,最後卻略有下降。
三、偏離份額法實證分析
shift-share分析法即偏離份額分析法、變異係數及相似係數法,其均可以用來度量產業結構差異,本文采用shift-share分析法來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