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微觀層麵上能源回彈效應分析
微觀層麵上研究能源回彈效應,主要是關注能源使用效率提高對企業、家庭等微觀個體的影響。Steve Sorrell和John Dimitropoulos(2008)在文章中對能源回彈效應的微觀經濟學定義進行了分類,主要關注了兩個方麵的定義,第一類是將能源回彈效應定義為能源消費對能源效率的彈性;第二類是將回彈效應定義為能源消費的價格彈性(林書民、楊治國,2010)。當然關於能源回彈效應的定義還涉及能源效率與其他投入成本之間的關係、與時間成本的關係等,對於定義的差別,使得實證估計結果的差異也很大。國外文獻中發現,微觀層麵上的能源回彈效應研究比較豐富,而國內在這一方麵的探索還比較少。基本上國外微觀層麵上能源回彈效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汽車運輸業和家庭取暖方麵。
汽車運輸方麵,美國方麵的數據實證比較多,Blairetal(1984)利用佛羅裏德1967—1976年的數據測算,估計出汽車運輸中短期回彈效應估計值為20%~40%,長期回彈效應估計值為25%~40%。Greene(1992)也做了類似的實證,時間跨度是從1957—1989年,汽車運輸短期回彈效應為5%~19%,長期回彈效應估計值為5%~19%。類似的以時間序列數據為基礎,估算汽車運輸能源回彈效應的文獻在研究的早期比較多見,但由於采用的估計方法不同,因此結果也很不同,West(2004)、Frondel et al(2008)則估計得到汽車運輸的短期和長期回彈效應都大於40%。而跨國家和地區的麵板數據的使用,則為研究提供了更多的解釋力。Wirl(1997)利用包括英國、法國、意大利三個國家的麵板數據,得出汽車運輸的能源長期回彈效應為27%~30%,短期回彈效應為10%~20%。而Johanssond 和Schipper(1997)對12 個經合組織國家1973—1992年數據進行分析,估計長期回彈效應值為5%~55%,並測算出最佳回彈效應值為30%。針對各種實證數據結果,高輝等(2013)在文章中指出:汽車運輸能源回彈效應估計值大部分在10%~40%,排除數據、方法的影響,大多數研究結果都在這個範圍內波動,研究結果相對可靠。
在家庭取暖能源回彈效應方麵的研究,Douthitt(1986)采取加拿大370個獨立家庭的截麵數據,測得短期回彈效應估計值為10%~17%,長期回彈效應估計值為35%~70%;Schwarza 和Taylor(1995)利用美國1188個獨立家庭的截麵數據,估計了恒溫設定的方程式,這個方程式作為能源價格、外部溫度、受熱麵積、家庭收入、房間熱阻的技術估計數的函數。文章得到的長期直接回彈效應估計值為1.4%~3.4%;Hsueh和Gerner(1993)利用美國1982年以來1028個家庭的數據,綜合了更多的信息,包括設備所有權、人口特征等,得到電加熱家庭的短期直接回彈效應估計值為35%,燃氣加熱家庭的直接回彈效應估計值58%。Haas et al.(1998),Guertin et al.(2003)的研究類似。
由於數據的原因,關於其他家庭能源服務的回彈效應研究比較少。但是也有一些學者進行了探索。比如,Hausman(1979)很早就討論了家庭製冷短期回彈效應值為4%,長期回彈效應值為26.5%。Davis(2008)估計了洗衣用水的短期回彈效應估計值小於5.6%等。
相比之下,國內在微觀方麵的研究文獻較少,這主要是因為國內在微觀方麵沒有直接可得的數據,間接得到的數據要經過很複雜的處理,或者不準確。王輝、周德群(2011)討論了我國城市客運交通能源回彈效應,采用近似理想需求係統模型(Almost Ideal Demand System,AIDS)來分析城市居民家庭消費性需求並測算城鎮交通能源回彈效應。隨著一些更先進的測算方法的出現,關於微觀方麵的研究逐漸豐富了。
四、結語
綜述可看出,雖然能源回彈效應的問題很早就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但是國內外的研究文獻並不是非常豐富。國內對能源回彈效應的研究研究總數量不算太多,並且多集中於簡單的測量和實證,特別是國家宏觀層麵的研究比較多。關於能源效應課題的理論基礎研究,以及能源回彈發生的要素和機製的研究還比較缺乏,因此,有關減弱和消除能源回彈效應的相應政策研究也就比較乏力。國外的研究在理論上做了一定的探討,但是也比較有限,在研究方法上的改進也一直是國外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這在一定的程度上使得能源回彈效應的實證研究更加的精確。尤其是在微觀層麵的研究,成果豐富。但是國外的有關能源回彈效應的研究方法,是基於能源價格和需求彈性基礎上的,由於中國在這一方麵的數據不可得,因此,很多方法並不能得以使用。
(注:基金項目:2012福建省教育廳社科A類項目(項目編號:JA12345S),2011年寧德師範學院“服務海西建設”項目(項目編號:2011H404)支持,2012福建省教育廳社科B類項目(項目編號:JB12307S)。)
【參考文獻】
[1] 陳燕:能源回彈效應的實證分析——以湖北省數據為例[J].經濟問題,2011(2).
[2] 陳凱:技術進步對能源消費回彈效應的影響——基於鋼鐵行業實證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11(4).
[3] 高輝、王兆芬:國內外能源回彈效應研究述評[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2013,21(6).
[4] 黃燕文:中國能源回彈效應研究[D].廈門大學,2009.
[5] 林書民、楊治國:國外能源回彈效應研究進展評述[J].當代經濟管理,2010(9).
[6] 劉源運、劉鳳朝:基於技術進步的中國能源消費反彈效應[J].資源科學,2008,30(9).
[7] 劉陽、柯佑鵬:基於技術進步視角的中國橡膠製品業橡膠消費回彈效應研究[J].林業經濟問題,2011,31(5).
[8] 呂榮勝、聶銦:中國工業能源回彈效應研究——基於技術進步視角[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13,26(5).
[9] 查冬蘭、周德群:基於CGE模型的中國能源效率回彈效應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0(12).
[10] 周勇、林源源:技術進步對能源消費回報效應的估算[J].經濟學家,2007(2).
[11] 王德偉、周德群:能源回彈效應測算的改進模型及其實證研究[J].管理學報,2008,5(5).
[12] 王輝、周德群、周鵬:我國城市客運交通能源回彈效應實證研究[J].能源技術與管理,2011(5).
[13] Barker,T.,Dagoumas,A.,Rubin,J.The Macroeconomic Rebound Effect and the World Economy[J].Energy Efficiency,2009,2(4).
[14] Barker,T.,Ekinsb,P.,Foxon,T.The macroeconomic Rebound Effect and the UK Economy[J].Energy Policy,2007,35(10).
[15] Berldaout,H.Q,Muskens,J.C.and Velthijsen,J.w.Defjming the Rebound Effect[J].Energy Policy,2000,28(6—7).
[16] Blair et al.:The impat of improved mileage on gasoline consumption[J].Economics Inquiry,1984,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