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能源回彈效應研究評述(1 / 3)

能源回彈效應研究評述

理論探索

作者:張群

【摘要】 能源效率的提高一般會引致能源消費的增加,而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並未使得能源消費減少,反而使得能源消費增加,這是能源經濟學家和政策製定者研究和關注的所謂能源回彈效應問題。本文從宏微觀層麵簡單梳理了能源回彈效應的研究,指出國外文獻注重微觀層麵的研究,國內文獻注重宏觀層麵的研究,關於能源回彈效應實證的研究較多,理論機製的研究較少。

【關鍵詞】 能源效率 回彈效應 宏觀層麵 微觀層麵 CGE模型

能源效率提高,意味著生產同樣的產品,需要耗費的能源量是下降的,於是能源的消費總量應該減少,但是從實踐中發現,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並沒有產生這樣令人欣喜的結果。相反,國內外許多研究者卻發現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能源使用效率提高將增加其能源消費的總量而不是降低能源的消費總量,這就是英國經濟學家William Stanley Jevons於1865年提出的傑文斯矛盾(Jevons’Paradox)。研究普遍認為能源效率的提高一般會引致能源消費的增加,而關鍵問題在於這種增加效果與能源使用效率提高所引致的能源節省之間的大小比較(林書民、楊治國,2010)。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並未使得能源消費減少,反而使得能源消費增加,這即是能源經濟學家和政策製定者研究和關注的所謂能源回彈效應問題。能源回彈問題作為能源效率和能源消費關係的重要內容,引起了國內外研究者的興趣,並被認為是一個普遍問題。學者Brookes(1992)甚至認為,能源政策是否會滿足既定的目標最終取決於回彈效應。

關於能源回彈效應的內涵有很多不同的討論。Greening(2000)作了較為詳細的論述,根據能源回彈發生的作用機製,能源回彈效應一般包括直接回彈效應、間接回彈效應和經濟範圍的能源回彈效應。直接回彈效應是指,隨著能源效率的提高,導致能源價格降低,那麼由於價格下降可能就會導致對該種能源需求的進一步增加。間接回彈效應是指能源產品和服務價格的下降使得能源消費者相對收入增加,導致對其他產品和服務需求的增加,而這些產品或服務有的同樣也消耗能源,從而進一步增加對能源的消費。經濟範圍的能源回彈效應,主要是指宏觀層麵的能源問題。能源效率提高以後,對能源的投入減少,成本降低,從而提高了高耗能部門的利潤,刺激能源密集型行業的發展,能源需求增加;同時能源效率改善也可能帶動整個經濟的增長,反過來又增加對能源的消費(查冬蘭、周德群,2010)。本文主要是對有關能源回彈的文獻進行簡單梳理,借此了解有關能源回彈的研究現狀以及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向,主要從定義、研究方法、實證研究(宏觀和微觀角度)進行分類歸納。

一、能源回彈效應方法論分析

對能源回彈效應大小的估算,大體上有以下幾種,各有利弊。

直接測算模型。能源回彈效應的大小是將原計劃節約能源數量與能源效率提高後實際節約能源量的差值作為能源回彈效應的大小(查冬蘭、周德群,2010)。直接測算的方法簡單方便,但是卻沒有涉及結構、產業、收入等方麵的問題,使得估測結果的解釋力顯得單薄。

價格彈性模型。假設能源價格和能源產品外的其他要素投入比例不變,能源效率的提高能帶來能源產品價格的下降,能源回彈效應取決於能源產品價格風下降,能源回彈效應取決於能源產品價格需求彈性(王群偉、周德群,2008)。韓國學者Jin(2007)應用價格彈性法對韓國家庭用電進行分析,估算出其能源回彈效應長期和短期的值分別為30%和38%。價格彈性方法考慮到了價格因素的作用,但是價格彈性在不同的產品中、不同的國家和行業中表現都不一樣,因此所估測的數據就有可能長期彈性會大於短期彈性。

一般均衡模型(CGE)。該模型能夠對傳統經濟理論給出很好的解釋,將能源效率可能受到的影響都考慮進去了,同時還兼顧到要素替代、收入和部門結構等因素的影響,不僅能估算出直接和間接地能源回彈效應,也實現了對宏觀經濟能源回彈效應的測算(王群偉、周德群,2008)。Semboja(1994)在論文中最早使用CGE模型對能源回彈效應進行研究,利用肯尼亞地區的數據,證明了能源回彈效應的存在並估計了能源回彈效應的大小。查冬蘭和周德群(2010)在文章中應用了CGE模型測算了中國能源效率回彈效率回彈效應,模擬了能源種類效率提高4%對能源消費的影響,結果顯示,煤炭、石油和電力在七部門的加權平均能源效率回彈效應分別為32.17%、33.06%和32.28%,說明能源效率回彈效應在我國顯著存在。相比之下,CGE模型克服了新古典增長模型之類局部均衡研究方法的諸多缺陷,因而備受青睞,但不足之處是計算過於複雜,且對數據量的要求極高。

能源-環境-經濟三係統模型(E3模型)。該模型係統屬於混合宏觀經濟模型係列,綜合考慮了能源、環境和經濟三個方麵的係統係統作用,考慮能源投入引起的回彈效應。Barker(2007)采用了MDM-E3宏觀模型,考察了英國2000—2010年的能源效率政策所導致的宏觀經濟回彈效應。在Barker(2009)的E3MG動態模型對英國和全球的能源回彈效應進行了估計。E3模型雖然得到宏觀數據結果較理想,但是該模型的使用對數據的要求比較高,往往很難達到,而且使用起來建模運算非常複雜,工作量龐大,所以使用的並不廣泛。

二、宏觀層麵上能源回彈效應分析

Harry D.Saunders(2000,2008);Terry Barker,Paul Ekins,Tim Foxon(2007);Taoyuan Wei(2006)都做了相關研究。由於能源效率提高產生的能源節約量,被定義為能源使用量對能源使用效率的彈性概念,依據宏觀經濟學的增長理論,測算該彈性,從而計算回彈效應(黃燕文,2009)。以增長理論為基本點,宏觀層麵上的實證研究方法比較相似,差別在於函數形式的設定不同或者數據上的差異等。

關於國家、地區層麵上的能源回彈效應估測,在國外文獻中不是太多,這可能是因為估算方法和采用數據不可得的原因。Hanley(2007)應用CGE模型分別對蘇格蘭宏觀經濟進行了能源回彈效應的研究。Barker(2007)采用了MDM-E3宏觀模型,考察了英國2000—2010年的能源效率政策所導致的宏觀經濟回彈效應。

國內對宏觀經濟層麵的能源回彈效應研究比較多,分別包括國家層麵、地區層麵和省際層麵。周勇、林源源(2007)應用新古典三要素生產函數,估算出1978—2004年我國回彈效應在30%~80%之間波動。王群偉、周德群(2008)引入影響能源效率的產業結構調整因素,構建了能源回彈效應測算的改進模型,估計結果顯示,我國回彈效應平均值為62.8%。

劉源遠、劉鳳朝(2008)采用省際麵板數據,也用新古典三要素生產函數研究了基於技術進步的中國能源消費反彈效應。用同樣的模型,陳燕(2011)測算了湖北省的能源回彈效應值為123.7%。

在產業和部門方麵,呂榮勝、聶銦(2013)按照索羅餘值的方法測算了中國工業1978—2008年的技術進步率,進一步估算了能源回彈效應,認為我國工業能源消費中存在回彈效應但呈下降趨勢。陳凱(2011)利用國家數據,估計了我國鋼鐵行業平均回彈效應高達130.47%。劉陽、柯佑鵬(2011)基於C-D生產函數采用加權最小二乘法,利用中國近25年的橡膠製品業時間序列數據,對中國橡膠消費效率、消費回彈效應大小及技術進步引起的回彈量進行了估算。結果表明,橡膠消費效率下降趨勢明顯,回彈效應係數起伏較大,但回彈總體上升趨勢明顯。

關於回彈效應的測算,國內的研究基本上都是采用了新古典三要素模型,但是這種測算方式與國外學者的研究比較,與回彈效應的原始含義相去較遠;普遍性地采用全要素生產率來表示能源效率的提高也是不夠準確的,因為能源效率的使用效率提高並不一定也意味著資本、勞動效率的提高,因此探索更好的研究方法也是進一步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