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生態資本運營研究進展與展望(1 / 3)

生態資本運營研究進展與展望

理論探索

作者:楊珣

【摘要】 作為可持續的經濟增長理論的中心思想,生態資本理論又稱自然資本(natural capital)理論已成為可持續發展研究的中心議題之一。筆者通過文獻的檢索與研讀,對生態資本運營領域的研究現狀、研究特點、存在的問題及未來研究趨勢進行分析,對生態資本運營的未來研究趨勢、從新方法突破、與農業聯係加強、強化對農業指導意義等方麵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 生態資本 運營 研究進展

生態資本是能夠帶來經濟和社會效益的生態資源和生態環境,主要包括自然資源總量、環境質量與自淨能力、生態係統的使用價值以及能為未來產出使用價值的潛力等內容。自工業革命以來,尤其是20世紀後50年全球環境遭到空前嚴重破壞和汙染,並被一些生態學家、政治家稱為20世紀人類犯下的三大愚蠢行為之一和第三次世界大戰。地球日發起人蓋洛德·納爾遜曾精辟說道:來自自然的威脅(生態危機)是比戰爭更為危險的挑戰,從德國和日本我們知道一個國家可以從戰爭的創傷中恢複起來,但沒有一個國家能從被毀壞的自然環境中迅速崛起。上世紀50年代以後,世界環境相繼出現溫室效應、大氣臭氧層破壞、酸雨汙染日趨嚴重、有毒化學物質擴散、人口爆炸、土壤侵蝕、森林銳減、陸地沙漠化擴大、水資源汙染和短缺、生物多樣性銳減等十大全球性環境問題。全球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正殘酷地撕毀人類關於未來的每一個美好願望和夢想,這一影響不僅會殃及一代、兩代人,而且將影響幾代、甚至幾十代人的生存繁衍。因此,通過生態資本運營解決生態惡化受到廣泛關注。近年來,學術界對生態資本化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和突破,尤其是在生態資本的定義、屬性、構成要素、運營機製方麵有了很多成果。本文試圖對生態資本運營文獻進行梳理和分析,總結現階段的研究特征及存在的問題,指出需要重點拓展的方向,以期為相關研究提供借鑒。

一、生態資本運營國內外研究進展

1、國際研究進展

1987年布倫特蘭委員會提出把環境當作生態資本看待,認為環境和生物圈是一種最基本的生態資本。隻有將生態資源通過市場貨幣化,使其價值充分體現出來,才能有效地解決環境汙染,實現生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自然資本的正式提法首先出現在Pearce和Turner(1990)年出版的著作《自然資源與環境經濟學》中。他們將經濟學生產函數中的資本理解為人造資本,與之相對應,又提出了自然資本概念。不過,他們並沒有給自然資本下一個明確的定義。隨後,很多生態經濟學家對自然資本表現出濃厚的興趣,紛紛提出一些自然資本的具體實例。如有學者認為,自然資本包括石油、魚類、森林、臭氧等有形的生態物質;還有學者列舉了把水文循環等生態過程作為自然資本的實例,不過經常被引用為自然資本的是生物多樣性(Daly,1996)。生態經濟學家更青睞Hicks(1974)對資本所下的定義,即資本是能夠為未來提供有用產品流和服務流的存量。據此,自然資本是指能夠在現在或未來提供有用的產品流或服務流的自然資源及環境資產的存量(Daly,1996)。

2、國內研究進展

李海濤等(2005)認為,資本是在一個時間點上存在的物資或信息的存量,生態資本就是生態係統資源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儲存,生態資本的作用是能夠為社會和自然環境提供服務。王海濱等(2008)認為,生態資本運營的目的是通過恰當的資本運營方式,通過係統自身的努力和來自係統外部的質能輸入,使得生態資本在係統構成要素的質量、結構、過程等方麵維持穩定或者更加合理與優化,使生態資本能夠提供更優的生態功能和服務,從而達到生態資本的保值和增值。嚴立冬(2010)通過對生態資本的構成要素分析,認為生態資本的構成要素包括使用價值要素、產權要素、生態技術要素與生態市場要素,並將生態資本的形態轉換與價值實現路徑表述為:生態資源通過產權轉化為生態資產,進一步通過投資轉化為生態資本,進而通過運營轉化為生態產品。宋憲萍(2011)指出生態資源價格隻有在被準確評估、充分反映其本身價值時,才能得以有效利用。生態資本投入經濟生產中,不能直接按照物質資本與人力資本的投入模式。自然係統的演化特點和經濟係統的演變特點有所不同,並且自然係統沒有人類經濟係統和社會係統的傳統與文化,存在著巨大的不同,生態資本的運營需要運用一套適合其自身的機製,才能在保證其自身不被過度消費的基礎上,實現真正的價值。陳光炬(2014)認為生態資本運營是指在生態產業發展過程中,生態資本的所有者或經營者將生態資產作為一種具體的生產要素,投入到經濟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之中,利用生態技術實現生態資產的形態變換,通過生態產品或生態服務實現生態資產的價值轉化,依靠生態市場實現生態資本保值增值的全部活動和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