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通往《1Q84》的30年(2 / 3)

這也與定律主義的問題相關。世界處於混沌狀態中,簡單的定律主義的力量確實在增強。在這種複雜的狀況下,用自己的大腦思考事情是需要精力的,所以大部分人借用現成的講演詞,把它當作是自己思考出來的。被簡單化的情況,無論如何都很容易與定律主義扯上關係。如同快餐點心那樣,很快就產生能量,但不能說對身體有益。這是一個靠自身力量很難提高精神修養的時代。

◇和市場定律主義、全球化同步,信息化也在發展。在互聯網上檢索、獲得情報,也有容易被情報操控的一麵。

◆世界的確是和1984年完全不同了。那時有了打字機,但家裏還沒有電腦,所以有了不懂的問題還得去圖書館查。沒有手機,所以要站在公共電話亭裏,去撥能轉33圈的電話盤。但是如今在博客上誰都可以不負責任地發表意見,匿名的惡意轉瞬間就可以在網上集結。知識、意見很容易就被攪成一鍋糨糊,被隨意地使用。速度和易懂是比什麼都重要的。

今年2月,我在接受耶路撒冷獎的時候,好像在互聯網上反對呼聲四起,但都隻是關於我是接受還是拒絕的黑白二元論。至於我去當地能做些什麼,卻幾乎沒有進一步深入議論。

作家的作用

◇在頒獎典禮上發表的《牆壁和雞蛋》演講中,您說“是為了讓個人靈魂的尊嚴得以升華,並接受陽光沐浴”而寫小說的。

◆所謂作家的職責,我認為是構築對定律主義及某種神話性相對抗的故事。如果“故事”留存下來,那就是好的故事,就可以心安理得了。例如,《牆壁和雞蛋》的演講即便被說成是多麼的令人感動,但那種現場致辭總歸是被浪費了,作為文學的力量也是很低的。但是,故事卻會整個地進入人的心裏。雖然沒有速效性,但是它經得住時間的考驗,甚至有可能會與時俱進。正是由於處在互聯網上“意見”泛濫的時代,我們才必須要讓“故事”更有力量。

如果提案、致辭之類的東西是將難以表現的靈魂部分明白易懂地語言化,並很快傳到人們心裏去的話,小說家則是用語言牢牢地固定住難以表現部分的周圍來創作作品,然後完整地交付給讀者。應該有這樣的不同吧。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如果能發現小說家在作品中用語言包裹起來的真實的話,將會是無比高興的事情。我認為重要的不是販賣的數量,而是傳達的方式。

對不斷成長的年輕人感興趣

——女性的觀點更深入

村上春樹的新作《1Q84》“如果換算成一頁400字的稿紙的話,就是1984頁”(新潮社)的厚重長篇小說。其出場人物、故事情節又是怎樣構造出來的呢?

相互交織展開

◇小說是關於就職於足球俱樂部的單身女性“青豆”和立誌成為小說家的補習學校教師“天吾”這兩位主人公的故事,分為兩卷,每卷24章交替展現。另一方麵,情節的展開如同雅納切克的《小交響曲》一樣極富獨創性。

◆我決定遵循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的形式,即按大調和小調交替著推進青豆和天吾的故事。在寫作之前,首先必須想出人物名字。有一次腦子裏突然一閃:“啊,青豆(這名字)不錯啊!”這是從小酒館菜單裏的“青豆豆腐”聯想到的。天吾這個名字也是一起突然想出來的。“啊,這下就可以寫小說啦。”在這持續寫作的兩年裏,我完成該小說的決心一次也沒動搖過。

我想講述在10歲時邂逅而後又分離的30歲男女尋找彼此的故事,而那樣單純的故事就盡量地讓它變得既長又複雜吧。2006年秋天,我在夏威夷逗留期間開始寫此書時,腦子裏就隻想到這些。我的寫作,如果考慮先寫故事梗概,一般都不會順利進行下去的。當我感到故事情節可能會按我的想法發展開來的時候,後麵的情節和故事結果就任其發展下去。我不想花費兩年的時間寫一個已經知道情節的故事。

年齡和作品

◇長篇小說中第一次用第三人稱的敘述方式,但卻是近似於用“我”的第一人稱的敘述,保留了村上作品獨特的親切感,作品中的年輕人敏感細膩、柔弱優雅。您雖已耕耘文壇30年,但通過這部作品,我再次認識到了村上作品是青春文學。

◆作家一般上了年紀,都善於寫他那個年代。讀者的年齡也在和作家的年齡一起增長。但是,我對於生活在現在並不斷成長的年輕人更感興趣。我和20歲左右的年輕人沒有交往,所以也幾乎不知道手機小說、動漫作品等,但我認為這些都和我寫現實性故事沒有太大的關係。

30歲左右的時候隻善於寫30歲自己的故事,於是能把《海邊的卡夫卡》中15歲的少年、《天黑以後》中19歲的女子當成自己來寫。這次是想試著從10歲的青豆的心情開始寫起。尤其是在這部作品裏,想嚐試著更深入描寫女性的感覺和想法。

長期以來,每天都寫作,自己就好像跟作品中人物生活在一起一樣,然後慢慢開始知道:“啊,原來是這麼個人啊。”經過無數次修改來調整人物形象。有時靠修改一個描寫人物的詞語,替換一段文字,人物形象就顯現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