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緊張是美國策略手段
今日時政
作者:南方朔
前幾年,美國的智庫界開了一次討論會,會議的論文後來集成《權力移運》一書,由加州大學出版社出版。那次討論會的主辦者是喬治城大學的中國通沈大衛(David Shambaugh),他在論文中提出“中美共管亞洲”的主張。
沈大衛指出,目前的亞洲已在興起,亞洲的秩序對美國的利益至為重要。若亞洲成為中國的勢力範圍,對美國極為不利;若亞洲的各國自行其是,則亞洲很難有一個穩定的秩序。在他的字裏行間,他認為“中美共管亞洲”未嚐不是可以考慮的好選擇。但他指出,台灣問題乃是“中美共管亞洲”的最大障礙,隻要美國繼續支持台灣,阻撓中國的統一,北京就不可能信任美國,也不可能接受“中美共管亞洲”這種模式。
在讀了該論文集之後,依據我的觀察,我即認為近年來美國宣布“重回亞洲”,並在東海及南海動作頻頻,看起來美中關係日益緊張,但美國其實也有某種自製,顯示出美國並無意與中國鬧僵,美中的緊張似乎隻是美國的策略手段,美國的不斷製造氣氛似乎隻要中國正式承認美國的實力地位,為其所謂的“美中共管亞洲”鋪路。倘若這個目標能夠達成,美國在亞洲就有了合法存在的身份,中國的角色也可受到有效的製衡。
就以東海的發展為例,美國持續在釣魚島小動作頻頻,但美國卻嚴格約束日本,不能片麵的惹出意外。最近中國劃定東海防空識別區,美國其實也知道中國此舉乃是國際慣例,中國當然有權這麼做。因此,美國在表麵上、在輿論上大聲反對,並從關島派出兩架B-52戰略轟炸機硬闖,但美國也知道不妥,因此這兩架飛機都沒有攜帶任何武器,因而隻能算是一種宣示勢力範圍的象征動作,美國國務院也發表聲明,要求日本不可片麵采取任何行動。
盡管態度看起來強硬,但在2013年11月29日,美國國務院還是發表聲明,建議美國民航機“遵循中國的要求,在飛經該區前先知會中國”。雖然美國國務院表示:“這不代表美國政府接受了中國的要求。”但這隻是嘴硬,事實是已接受了中國的東海防空識別區,隻是在軍事上要表示它才是老大,它對這個區域也有權。美國在日本及韓國駐軍7萬多人,在它的實力邏輯裏,東海及東海防空識別區它也有份,不能隻是中國說了算,它的意思已有中美共管的含意。
而南海的情況則更難了。南海是中國的後門。但美國在南海並沒有常態性的駐軍,因此並沒有像日本這種代理國,因而美國必須經常走上第一線,在國際上遂給人“侵門踏戶”的印象。1998年南海撞機後,中國立即扣機扣人,美國輸了理,它隻得忍氣吞聲,任由那架P-3C偵察機被扣被拆,最後還得以某種形式的道歉賠償了結這次事件。在南海撞機後,美國輿論界也出現一種聲浪,認為美國在南海的軍事偵測行為應有所收斂。
正因為有了南海撞機的教訓,美國一直努力要在東南亞設置永久基地、常駐軍隊以取得合法介入南海的身份,但東南亞與東北亞不同,東南亞的菲律賓和越南都有過可怕的美國經驗,它們希望有美國來製衡中國,但要自己別被拖下水,它們也知道“請神容易,送神難”的道理。因此,美軍暫時性的停菲可以,永久駐軍則礙難同意。由於美軍在南海沒有合法的身份,美軍在南海的活動就格外要自製,不容南海扣機事件重演。最近美艦在南海被中國的裝甲登陸艇逼得閃避,即可看出美國其實很怕出現撞艦扣艦的意外。美國在南海的行動和東海相同,它要求在南海也有參與發言權,它和中國相同,都沒有意願和能力製造衝突。
因此,我認為一定程度的“中美共同處置亞洲事務”是符合現實的。中國的官方不妨在此努力,創造中美對話的空間。
(摘自《南風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