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生態管理思想淺論
當代論壇
作者:周臻
我國在“一五”計劃時期(1953—1957年)形成並實施了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為保證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的實施,我國政府通過“一化三改”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逐漸形成了傳統計劃經濟體製。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強調高耗能、高汙染的重化工業的優先發展,使新中國在工業化之初即選擇了高汙染的產業結構。同時,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強調工業總產值和工業產出數量的增長,忽視經濟質量的提高,從而形成了典型的粗放式經濟增長方式,造成了經濟增長的低效率,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本期中國工業“高速度、高消耗、高汙染、低效益”的特征;缺少有效激勵手段的計劃經濟體製,也使企業難以走出低效率狀況。可見,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是一種高汙染型的發展戰略。作為中國共產黨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周恩來總理的生態管理思想是在深刻總結曆史經驗教訓、清醒認識中國國情的基礎上,在不斷探索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一、周恩來生態管理思想的主要內容
1、重視環境問題。環境問題始終與工業化生產方式相伴隨,能否及時解決這一問題,攸關國家未來的健康發展。從20世紀70年代初期,周總理就開始關注、重視我國的環境保護問題。他曾多次強調說:“我們一定要重視環境保護問題,我國的工業化剛剛起步,我們不能走西方發達國家的老路,要避免出現環境汙染的情況。”“環境汙染是全人類麵臨的共同問題,必須認真對待,這個問題不能再等了,從現在起就應該抓緊進行這方麵的工作。”由此可知,正是周恩來推動了中國代表團參加聯合國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出席聯合國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是中國突破西方外交封鎖以來,重返聯合國大家庭第一次參加的世界性會議,是我國外交事業上的成果,更是推動我國開展生態環境事業的有力措施。正是周恩來推動召開了新中國第一次環境保護會議。此次會議研究了我國環境問題的現實情況,審議通過了新中國第一部環境保護綜合性法規《關於保護和改善環境的若幹規定(試行草案)》,奏響了新中國環境保護工作的序曲。
2、關心水利事業。我國自古以來就有與水打交道的傳統,水利事業深刻影響了我國傳統社會的走向,使得中華民族具有了與河流和諧相處的品格。這一傳統在新中國成立後得到了揚棄。周恩來深深認識到,水利建設是關乎中華民族生存環境與條件的重要問題。周恩來的足跡遍及我國許多大大小小的江河,很多的水庫建設、水利工程都傾注著他的心血,全國幾條主要江河:長江、黃河、淮河、海河的水利規劃;丹江口、葛洲壩、劉家峽、三門峽等大型水電工程的布局、建設;以及河北的嶽城水庫、北京的密雲水庫,等等,都是由周恩來親自主持確定並修建起來的,他在實踐中還形成了係統的水利思想。新中國水利工作的開展困難、繁重,但在周恩來的親自帶領下,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積累了重要、豐富的經驗,為我們後代的水利事業打下了堅實基礎。周恩來被譽為“當代大禹”、新中國的“治水總工程師”,他是當之無愧的我國水利事業的奠基人。
3、督促森林建設。森林是自然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對於新中國的建設事業而言,林業建設至關重要。周恩來同誌一直強調,必須要保護森林資源,大力發展林業,合理進行采伐,植樹造林。早在1950年初,周恩來就明確提出:“林業工作為百年工作,我們要一點一點去增加森林。”“森林不增加,就不能很好地保持水土。”森林覆蓋率低,“既不能滿足國家長期建設的需要,又不能庇護廣大土地、抵抗風沙水旱,農業生產受到極大威脅。”1966年,周恩來在接見林業部的同誌們時曾說過:“我當總理十六年了,有兩件事交不了賬,一是黃河,一是林業。”“我國森林覆蓋率隻有百分之十多點。十六年來,全國砍多於造,是虧了,二十世紀還剩下三十幾年,再虧下去不得了!”“造林是百年大計,要好好搞。”“總得堅持到二十一世紀。”事實證明,這些警世性極強的諄諄教誨,成為指導我國林業建設工程走向正規、走向健康發展的重要思想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