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辯護禦駕前(2 / 2)

剛才朝會的場麵隻是讓仁宗覺得煩,而垂拱殿的議事卻像開了鍋,徹底讓仁宗頭大了。王堯臣不僅彈劾了狄青,順便連開封府一塊彈劾了。有理有據,據線人報告,開封府壓下了狄青私通西夏的罪證,並且放跑了西夏的奸細。

如果不是太祖以來立下的規矩,朝廷不能辱罵大臣,仁宗肯定會吼包拯,開封府到底是怎麼辦案的。可仔細聽過程的確有些可疑。

包拯也火了:“王大人說話要講證據,開封府辦案都是走流程,都有記錄在案,你說逃跑的是西夏的奸細,你有何證據。派去西夏調查的公差還沒回來,你又如何知道?”

王堯臣說到:“右廂公示所轉送開封府一盜賊,偷盜狄青府上之物中有黃袍一件,這事盡人皆知,轉送開封府人就丟了。包大人如何解釋”

包拯說到:“皇上,分明有人陷害開封府和狄青,既然盜賊和狄大人一夥,為何還要特意留下黃袍來證明狄青大人有謀反之心。倒是王大人很可疑,開封府捉了個持劍傷人的人,王大人如早知道是西夏奸細,為何不及時通報。”

仁宗見兩人越吵聲音越高,簡直看不到自己的存在,一拍龍書案說到:“你二人當朕不存在嗎?” 兩人皆有不忿,互相盯著等著仁宗發話

仁宗見安靜下來說到:“此時交由開封府繼續查辦,一個月之內要給我結果”

包拯不再說話,王堯臣卻稟奏到:“皇上,臣還有一物,但不便帶上金殿,昨日在狄青府上搜到鬆文劍一把。這事,王旁也有在場。包大人還有何話可講。”

仁宗一聽鬆文劍,心中一凜。

包拯說到,“請聖上宣王旁覲見,逃跑之人正是王旁所捉,足以證明開封府並無包庇狄青私通西夏。”

仁宗點點頭,宣王旁,並命王堯臣呈上劍。王堯臣領旨出殿,不一會,一早就已經恭候在大殿外的王旁就被帶了進來。

參見過了仁宗皇帝。仁宗問到:“王旁,朕聽說你捉到一人,可有此事。”

王旁答道:“確有此事。”

仁宗又問道:“你可知捉住的是什麼人。?”

王旁說:“啟稟皇上,捉住一名在酒樓持劍傷人的刁民。”王旁的話再明白不過,為什麼捉他,同時自己也不知道他的身份。

仁宗說道:“昨日狄青府上搜出鬆文劍一把,你可曾當場得見。”

王旁回到:“昨日狄青王大人帶人進府了,後來帶去的兵丁拿了一把劍說是從狄青大人府上搜到,但臣並沒跟著兵丁去搜,也不知道是從府上什麼地方搜到的。”

幸好此時王堯臣不在場,王旁已經很婉轉的告訴了皇上,王堯臣有栽贓的嫌疑。仁宗說到:“王旁,如果此時劍在你手,你可能認得出劍是否是昨天那鬆文劍。”

一直冷眼看著的趙宗實起身說到:“父皇,萬萬不可。”

仁宗看了他一眼:“有何不可。”

趙宗實說到:“刀劍無眼,怕王旁年紀小不知輕重。”

仁宗看看王旁,他真不認為眼前十四五歲的半大小子能刺王殺駕。他朝趙宗實擺擺手,示意他不用再說。

不多時,侍衛親兵手中提著劍與王堯臣一同回到大殿。仁宗命王旁去認劍,王旁接過劍,親兵已經站在王旁與仁宗之間的大殿中,手握刀柄。眼下這陣勢,王旁菊花宴上獻才藝的時候已經見過一次,自然見怪不怪。

他拿過劍看了看,左手按住劍鞘,右手緩緩的拔出寶劍。劍光一閃,王旁盯著劍看了半天。說到:“皇上,昨天天黑,臣並未太看清楚此劍,他倒是像昨天王大人在狄大人府上搜到的劍。王大人,這可是您昨天入府搜到的寶劍?”

王堯臣見王旁承認這是昨天看到的,胸脯一挺說到:“正是”

趙宗實忙說到:“父皇,證據確鑿,您可不要留下後患。”

仁宗輕輕歎了口氣,剛要說話,王旁說到:“慢著,我還有沒說完的,既然王大人承認了是這把,那麼就好辦了,是王大人栽贓陷害。”

“你你你 ,你說什麼?”王堯臣點指著王旁,氣的說不上話

王旁並不理他,接著說到:“這把劍根本不是鬆文劍。”

仁宗稍稍鬆了一口氣,王堯臣惱火透了,這個小小毛孩處處和自己做對,他問道:“王旁,不可在聖上麵前胡說,你可有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