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細說倭奴使(2 / 3)

包拯說道:“九龍杯之事之難就難在什麼時候被換的都不知道,更別說哪個當值內臣。這內臣偷竊宮中也是常有,小小不言之事皇上總是睜一眼閉一眼。常說要整肅,皇上卻說非是走投無路男人誰願意做這中貴人。鬧出大事了就殺雞給猴看一次,便安生幾日。”

“看來又有雞伸脖子了”。王旁說道。包拯哈哈笑了幾聲,這孩子總是偶爾說幾句調皮話。

笑過包拯說到:“抓住定是要殺的,現在交易之人斷了。”

王旁想起一事問道:“包大人可能記得開藥謀害恩師狄青之事?” 那個太監也是死的糊塗,本是與狄青無關的一個太監,自殺無非是替人頂罪。

包大人說道:“當時也知那是頂罪之人,不過狄大人當時無事,又有太監自殺頂罪,也不好再追查。”

“會不會是同一人所為,否則怎麼會有這麼大的膽子?對了義父,那倭國商人是怎麼死的?”

那倭國商人正在和倭國來借種倭女在邸店中尋歡取樂,便聽有人來尋,倭商就出門了,之後便在後巷出了打鬥之聲,還有呼喊聲。等店家過去看,已經見那倭商倒地,因記得他從哪房出來的,便帶了那倭國女子來報案。

那倭奴女子交代,來尋那倭商之人,說是來取度牒。她記得很清楚。

王旁這才將這三件事捋順,倭奴國大使是個臭和尚,跟這倭國商人倒賣度牒,倭國商人看中了九龍杯,不知道用了什麼詭計從宮中掉包。包大人追查九龍杯追查了倒賣度牒之事,但是商人死了。

倭奴國和尚使者借此故不來朝拜,而且九龍杯也下落不明。

他問包大人,是否是這樣?包大人說道:“正是!”

接著說道:“你送來那包裹甚是蹊蹺,尤其是那度牒所發就在那倭國商人遇害不久前。此物在井下所藏,我懷疑跟這倒賣度牒一事有所牽連。你倒是送來的正好,剛好可以從此人查起。”

王旁忙問道:“義父需要我做什麼嗎?”

包拯說道:“聖上宣我明日進宮,商討九龍杯和如何對付倭奴之事。初六之日是各國使臣向皇上辭行之日,時間很是緊迫,我擔心那倭奴國大使會在那日趁人多之時發難。”

他說著停了一下,包大人也在想,這段時間安排王旁做些什麼?他到真希望王旁能可給些建議。

王旁也覺得這個時間緊迫,他問包大人,義父如何打算?

包拯說道,內臣之事先放一放,集中精力去調查這個度牒的事情,也許能有突破。倭國僧使的事,你想一想,看看初六朝堂之上可有應對。明日我見過仁宗皇上懇請那日許你麵君。

王旁一聽,就知道自己有事做了,不過找機會修理一下倭奴的事,就是自己再忙也必須應下。於是答應到:“我今日回去就去準備,想想怎麼對付這倭奴。”

辭別的包大人王旁去了王安石府上,見過父母和兄弟,說明包大人有事安排,離開府上回到梅耶府。

進門見師父張逸正在等他,原來師父張逸已經收拾好了行禮準備回陳州。張逸在京城幾日王旁稍有空閑便會陪張逸聊幾句,不過張逸也是忙人,商會諸事應酬不斷,所以師徒相處時間少了很多。

聽說張逸要走,王旁有些不舍,張逸喚過來劉奇說道:“有一事委托王旁。”

劉奇父母早逝,這孩子天資也算聰明,跟著張逸在陳州常與丐幫在一起,日子久了到了認字學習的年紀,張逸怕耽誤了大好時光。張逸便讓王旁留下劉奇,看哪家需要書童跟著公子陪讀,可介紹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