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五章 氏族的婚姻(2 / 2)

這還不算王安石的三個妹妹分別嫁給出身和才學俱優的張奎、朱明之、沈季長,王安國娶曾布之妹,王安禮則娶謝絳之女。如今王旁又知道自己的姐姐嫁給了吳充之子。這吳安持也是朝廷官員,官任都水使。這都水使可不是送水的,這是朝廷專門管理灌溉和保修河渠部門,隋唐兩宋以都水使者為都水監的長官,這官的官階一般都是三品到五品。

知道這些王旁不由不想到紅樓夢,紅樓夢的中的四大家,這些家族在當地根深蒂固,通過聯姻等手段沆瀣一氣,形成了那種"互相之間皆連絡有親,榮損與俱"的關係。尤其王旁又想到,自己那個剛剛才會走會說的小妹妹,將來要嫁給仙遊葵卞家族,不由心中感歎宋代的擇門戶。

這真是讓王旁跑斷腿的活,每家送過禮打個照麵,都要拜訪上好幾天,這些應酬可比王旁在外征戰要辛苦許多。當然,這些事也是不交代不行的,正因為王旁走了這一遭,在這些親友當中,王旁成了炙手可熱的香餑餑,雖然暫時王旁辭官了,可是這些、“擇門戶,問家法,不問富也”的大族門戶,都看中了王旁。

王旁有什麼不好?如今無正室,雖說暫時辭官但年輕有為,名聲在外,又如此年輕英俊風流瀟灑,每當王旁看到這些長輩不無關切的問起家室,王旁就有種預感,自己也是這盤大局中的一顆棋子。

王旁的預感一點都沒錯,坐在家中盼著王旁兄弟二人快點處理完親友事的王安石夫婦,也正猶豫著兩個兒子的婚事。長子王雱倒是好辦,已經定親同郡的龐氏,隻等大婚之時;倒是這二兒子王旁,如今已經成家立業,尤其王旁又是主意比較正的人,雖說有人願意從中說媒,在這幾家大戶中選一家,老夫妻還是有點為難。

這事,成了近日王安石夫婦商議的主要話題,最後討論到底是在吳氏家族中還是曾氏家族中選擇,二人爭執不下。正當老夫妻研究這事的時候,家丁來報,縣令求見。

王安石閑居祖居,與當地官府少有來往,不知道這縣令忽然親臨府上有什麼事。

臨川縣的縣令姓朱,四十多歲才考中了進士,好容易才混到了九品的縣令,不過總算是有品階了,心想著慢慢熬總會有出頭的日子。

說到這,不得不說說宋代的官製,首先宋代做官要到外地做官,人生地不熟若是沒點手段,自是不好管理;其二,當縣官就更難了,宋代地方政府分三級。最高一級稱路,相當於唐代之道。中一級是府、州、軍、監,相當於唐代之州府。最低一級仍是縣。最先分十五路,後來分成二十多路。自五代以來,地方行政長官全屬軍人。

在唐代,各道首長是觀察使,照名義,觀察使是由禦史台派出去考察地方行政的,也並不是正式的地方行政長官。可是後來漸漸變成地方首長了。這在唐代已講過。到宋代又變了。這些官,在宋代又稱監司官,每一路共有四個監司官,普通稱為帥、漕、憲、倉。“帥”是安撫使,掌一路兵工民事,領軍旅禁令,賞罰肅清。“漕”是轉運使,掌財賦,領登耗上供,經費儲積。“憲”是提刑按察使,掌司法,領獄訟曲直,囚徒詳複。“倉”是提舉常平使,掌救恤,領常平義倉,水利斂散。這四個就等於都不是地方長官,而是中央派到地方來監察指揮地方的。

在唐代的州縣,隻要奉承一個上司,即觀察使,而宋代則要奉承四個上司,即帥、漕、憲、倉,就可想這地方官之難做了。此四司中,以漕使,即轉運使為最重要。地方財政,都在他手,他須把地方全部財富轉運到中央去。而這個朱縣令來此地過了年就三年了,按說這兩年也沒出什麼大事,正想安安穩穩過渡,哪知道這最後一年縣上的收成不好,這樣一來他就更難做了。

本來本縣有個陳員外,這幾年攤派的上差都是派到了這陳員外頭上,這陳員外祖上也有些田產,到了他這代偏是獨子,偏偏不是興旺家族的料,不能文不能武,偏偏還生了一副窩囊的善心腸。官府攤派的租稅,他收不上又不敢得罪官府,隻好自己墊。原以為背靠官府也許能混個好差職,卻越混越差,最後就出現了王旁街上看到的一幕。

那這朱縣令來王安石府上,又是為了什麼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