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光二十五年,南陽知府為其母做壽,命“同樂唱堂會助興。因王鳳桐為人耿直,不屑於趨炎附勢,不為五鬥米折腰,拒絕了要求,而被南陽知府以“一代斯文,浪跡倡優,有傷風化”的罪名,革去了他的秀才功名。消息傳開,眾位父老鄉鄰無不為他感到惋惜,但他卻說:“摘掉這半文不值的銅頂子,我就好像孫悟空摘掉了頭上的緊箍帽,再也不怕如來佛的緊箍咒了。從那以後,他便潛心於曲子的研究與發展了。”祝福來講到這裏有點悲憤,董敬知忙追問:“後來呢?”
“同治十二年(王鳳桐因19歲的獨生子不幸夭亡,頓生孤淒之感,他思鄉心切,第二年,便回到闊別35年的故土洛陽,開始了又一段人生曆程。回來後不久,於光緒三年,饑餓又奪取了與他相依為命的老伴的生命,他雖感老年的孤獨與悲涼,但他癡心未改,在設館教書維持生活之餘,仍積極組織曲子清唱班,致力於曲子戲的研究。
他逐步認識到,這種“坐堂清唱”的曲藝形式,演唱藝人隻是坐在那裏憨彈傻唱,場麵呆板,情趣單調。於是通曉曲藝、熟諳河洛大地俗語俚曲的他便突發靈感,於清光緒初年(約1879年,也是他返鄉後四年),便把這種曲藝形式“嫁接”到扭高蹺上,把演唱與民間舞蹈有機地結合到一起,徹底改變了原有曲牌過於纏綿、深沉的基調,使之具有質樸、明快、輕柔、委婉的特點,創造出了咱們洛陽曲劇的雛形——高蹺曲。為曲子的形成與搬上舞台,起到了奠基的作用,所以我說他是高蹺曲子的開山祖師毫不為過。”董敬知聽得入神,如孩子般呆呆望著自己的親爹,這個故事真好,將來一定為他著書立傳。
祝福來一臉崇拜的說:“王鳳桐把古老的“高蹺”和清唱曲子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創造出“高蹺曲子”是他的巨大貢獻。這種由演員分別扮成相公(生)、小姐(正旦)、丫鬟(小旦)、和尚(醜)等戲曲人物,踩著高蹺,合著鏗鏘的鑼鼓點邊唱邊舞,或男女追逐,或調情逗趣,邊舞邊唱,來表現戲曲故事的娛樂形式被農民所接受。王鳳桐先生還根據洛陽老調曲牌,吸納南陽曲子的調式,糅合攙兌成60多個新的曲牌,運用到高蹺曲的表演中,並整理、改編、移植了《小姑賢》、《賣瓦盆》、《翻車》、《小兩口觀燈》、《春香鬧學》、《拾玉鐲》《梅絳雪》等30多個劇目。後來加進去從別的劇種學來的程式動作,演出了人物少,戲曲故事簡單,表現男女愛情、家庭生活的“三小戲”(小生、小旦、小醜,如《蘭橋會》、《王三姐拜壽》、《小姑賢》等)。因其已具有戲曲人物造型,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宛轉的曲子唱腔,優美的高蹺舞蹈,形式新穎,賞心悅目,而大受歡迎。”祝福來有回憶道:“我和你娘從小在戲班學習的就是高蹺曲子,那年頭在戲班裏吃不飽穿不暖,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還不賴唱戲途中遇到王鳳桐老先生,那一年他五十多了,寶刀未老渾身是戲,有緣曾受過他的教誨,學會了他的很多戲,學會了一出又一出,我以後都會唱給你聽。”
祝福來喝口茶潤潤嗓子繼續說:“老先生是我們的師爺輩。到光緒二十四年,王鳳桐老先生因積勞成疾,治療無效,以77歲的高齡走完了他的人生曆程,結束了整整60年的藝術生涯。
由他創造的高蹺曲一直延續到現在三十多年。在王鳳桐老先生死後,曲子戲不斷完善,不斷提高藝術水準,在長期演出實踐中,湧現出李九常、朱雙奇、張五魁等一大批曲子戲的愛好者(hn話稱為玩友)。任何新生事物都要經曆一段生長過程,如今機會來了,我不能坐失良機啊。我決定親自出去尋找曲子戲的能人,創建一支生龍活虎的曲子戲班,唱出hn,走向bj。”一口氣說這麼多。
董敬知也是聽得振奮人心,激動不已,拉著他爹的手久久不能鬆開:“謝謝爹,兒一定鼎立支持,要啥給啥,絕不含糊。我們早日成行進京演出。”父子二人在涼亭呆了很久,商量到黃昏吃飯時節才雙雙回內宅,有說有笑,把老太太高興壞了心說:“這才是四十年父子情,今朝得償所願,阿彌托福。佛祖保佑。”一家人吃過晚飯,早早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