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潮的濕濕的霧,濃濃的彌漫著,像撕不開的歲月,又像化不開的未來,等待著陽光,等待著行程,就是在這樣的期待和迷茫中,彭群走進了縣城,走向了外麵的世界。
汽車將他帶離了小山村,火車也將他帶離了縣城,經過漫長的煎熬和期待之後,等待他的卻是高高的昆侖雪原和荒涼的兵站,這就是他未來將要生存和生活的地方,從綠色的大山來到這荒涼的高原,心裏的失落和委屈是難以言表的。這也就是彭群此後很多年都抱怨和黯然神傷的處處趕不上,這樣的情緒越到後來越過強烈。
走出大山當兵是為了保家衛國,浴血沙場報效祖國的,可越戰的硝煙早已散去,唯有的也隻是老山者陰山的小範圍戰鬥,根本用不著大範圍的兵力,戰場立功的夢想破滅;投身經濟建設,學曆又成了能力和經驗的唯一驗證標識;好容易具備了這一切了,升官又要靠關係和利益輸送了;有了利益基礎,年齡又成了攔路虎;可謂一步趕不上,步步趕不上,彭群時時這樣感慨和抱怨。
盡管有些許的失落,但穿上綠軍裝,走出大山,還是讓彭群欣喜不已,而且立誌好好表現,無論是訓練,還是平時的工作,都盡心盡力,力爭做的更好,但作為千裏青藏線上無數兵站中的一個,能做的事情實在不多,除了每日裏麵對荒漠,就是冬季的茫茫雪原,後勤保障任務的特點就是無事可做,而無事可做就是最好的表現,因此默默地在雪域高原值守了四個年頭之後,彭群的將軍夢破滅了,摘去了領章帽徽回到了大山裏的彭家坳。
四年的時間,母親變老了,弟弟妹妹們長大了,而唯一沒有變的就是小山村的閉塞和貧窮。盡管分到了土地,有了自主的權利,但土地的貧瘠依然沒有改變生活的麵貌。唯一有變化的就是當年離開時的毛頭小夥子,已經成長為一個高大壯碩,有著很高素質和品質的可信賴的青年才俊,更為難得的是經過部隊大熔爐的熏陶教育,具備了當地青年所不具備的眼光和見識,特別是成為了中國共產黨黨員,這是基層組織最需要的中堅力量,而且還有幾個營團級別的嘉獎,這是難能可貴的,因此複員沒多久,彭群就到公社做了通信員,成了有工資的公家人,而且此後一發不可收拾,憑借他部隊練就的過硬精神素質和政治覺悟,短短幾年就成為嶺南公社的副社長,三十出頭就成為全縣最年輕的鄉鎮領導。那幾年彭群自認為是自己最拚命,最大公無私的時期。
由於地處深山區,交通不便、資源和後續發展乏力,特別是全鄉幾千平方公裏的範圍,大多處在山嶺和森林包圍之中,國家又明令禁止森林無序砍伐,嚴重地製約了經濟的發展,另外全鄉幾千口子人,居住的很分散,管理難度很大,加上原有的貧窮問題,艱苦的工作環境讓很多人頭痛,鄉長和書記都是縣裏來的幹部,而且都是走馬燈似的輪換,誰也不願在這裏投入過多熱情。結果是班子齊全,但全部成員都參加的班子會幾個月難得湊齊一回。
彭群是土生土長的幹部,又年輕,沒有根基和資本,因此做好工作就是他唯一能做的。在他的認識中,都不管,都不做,老百姓的日子就永遠不會好起來,共產黨的幹部就應該把這種責任擔起來。也就是這種樸素的認識,使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治貧治窮,全力改善民生之中。經過他詳細和周密的調研,結合各村地形、地貌、氣候等不同的條件,推出適合地方發展的農業和致富項目。首先是繼續發展和壯大特色產業,山區森林麵積大,很早以前就有靠山吃山的傳統,不但采集野生蘑菇,而且還有小範圍的種植,彭群就想方設法鼓勵擴大種植行為,木耳、猴頭、香菇的林木種植不但產量高、品質好,而且口味也比現代方法生產出來的好,很是受到市場的歡迎。除此之外,還鼓勵適合的地區農民改種糧為種藥,種植適合山區氣候條件的特色中藥,由於山區氣候濕潤,環境和汙染少,山區種植的杜仲、黃連等中藥供不應求,成為農民主要的收入來源,另一些不適合種藥和蘑菇的山村,建議種植經濟林果,蘋果、栗子、核桃等經濟作物容易管理,又比較適宜山區間地塊分散的農民。幾年的時間,由於指導到位,特別是農民的信賴和支持,嶺南鄉的麵貌有了大的改觀,不但農民收入有了大的提高,而且布局合理的特色產業也顯露了很強的適應性,也有了很好的發展前景。
原本就對嶺南鄉經濟發展不抱太大希望的鄉領導們,起初並不十分看好彭群的主張,但也不反對他的努力和工作,畢竟他的工作也是全鄉整體工作的一部分,而且成績也是領導的,但隨即的發展卻漸漸超出了他們的控製和預期,彭群的工作和成績不但得到了老百姓的擁護,見到了實際效果,而且引起了新聞單位的重視,並采訪和報道了出去,省報上大篇幅的一篇通訊,不但使嶺南鄉的特色產業名聲大燥,而且彭群也成了全省家喻戶曉的致富帶頭人。
巨大的成功將這個年輕人推到了前台,也順理成章地推到了鄉黨委書記的位置上,成為全縣最年輕的鄉鎮一把手,而此時彭群也遇到了第二次難得的機遇,他在縣地礦局工作的一個戰友給了他一份礦產勘探報告,是關於嶺南鄉礦產資源情況的。嶺南鄉地處叢山峻嶺深處,又處在河海山區黃金礦脈的邊緣位置,曾經有地質隊進行過勘探,礦脈零散,而且品位不高,沒有很高的開采價值。國有大礦看不上,私人設備和工藝以及資金沒有實力,恰逢國家鼓勵鄉鎮企業發展,有了這個礦產分布報告,就等於有了一份礦脈地圖,彭群就大膽決策成立鄉礦業公司,進行黃金的開采和加工,很快就見到了效果,不但成功地開采到了黃金,而且極大地提高了嶺南鄉的影響和經濟實力,彭群又趁熱打鐵,利用發展和便利礦業發展的名義,促使縣交通局將全鄉所有公路都進行了硬化和完善,還新修了幾條公路,成為全縣村村通公路的樣板,而且一鼓作氣,很快就實現的村村通電和電視信號入村進戶工程,落後的嶺南鄉一躍成為全縣財政大鄉,利稅大鄉。而與此同時,彭群也順利成為德清縣的副縣長。
很多年以後,彭群還會回憶那幾年的事情,特別是開礦的決策,也曾經想過如果當初不是以鄉集體的名義,而是以個人的名義開礦,會是什麼樣?國家當時鼓勵鄉鎮和民間辦企業和公司,私人成立一個礦業公司也不是困難的事,資金更不是問題,他的戰友就有在銀行和農村信用社工作的,而且戰友給的礦產分布圖,可以說就是致富路線圖,按圖索驥不需要太多的投入就能見到效果,事實上鄉礦業公司就沒有投入很多。如果是那樣,現在的自己,不敢說身家數億,幾千萬還是可能有的,但很快就否定了這樣的想法,沒有絲毫的猶豫,認為即使再次選擇,也還是會選擇集體開采,因為做官和經商畢竟是兩種不同的路徑,再成功的商人也是這個社會的附屬者,仕途不但可以成就偉業,更可以光耀門楣,這是經商所永遠不可比擬的,古往今來概莫如此,正是因為這種根深蒂固的認識,使他當時和此後很長的時間,都義無反顧地選擇了集體和仕途。
當時的選擇的確給他帶來了巨大的成功,也帶來了巨大的榮譽和利益,如願成為副縣長之後,仕途似乎出奇的快捷和平順,盡管由鄉裏到縣裏的過程中,學曆一度成為攔路虎,幾乎成為難以逾越的鴻溝,但隨著嶺南鄉的巨大光環形成之後,一切都似乎變得微不足道,很難達到的學曆要求,隨著不斷的運作都迎刃而解,當他八年後成為縣委書記之時,一天大學校門沒有進過的他,已經堂而皇之地擁有了河海大學經濟管理專業的本科文憑。
此後的幾年,彭群更是幹的得心應手,年輕幹部的魄力,複員軍人素質,加上個人的能力和經驗,很快就使得德清的經濟上了一個新的台階,德清縣成功升格為德清市,成為河海縣域經濟的一顆明星,而且成功躋身於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行列,而他無疑成為明星上耀眼的明珠。但漸漸地彭群變了,不但別人的感覺,甚至自己也明顯地感覺到了,明星的光環,加之巨大的成功,以及不斷發展增長的經濟數字,使得他變得自信和倨傲,似乎一切都是自己的能力和英明決策所致,他超越了前任,也超越了自己,甚至認為隻要自己願意做,就沒有做不成的事情。
自己的努力,不但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改變了家族的命運,二個弟弟和妹妹都如願進了城,而且成為了國家幹部,自己改變了家鄉的麵貌,使家鄉彭家坳的百姓過上了好日子,甚至使嶺南鄉的百姓也過上了好日子,至今還被百姓誇讚和感激,甚至認為,隻要自己努力或有著更高的平台,他還能改變更多人的命運。當然所做的這一切得到感激也是應該的,當剛成為副縣長時,麵對分管部門局長五千元的謝禮,他曾經憎恨、怒吼,甚至覺得是種羞辱,但漸漸覺得也理解了下屬的苦衷,想要得到領導的重視和肯定,不但要努力做出成績,更要懂得人情世故,讓領導明確的感到存在的意義,而且適當的表示也是領導權威的體現,不讓下屬有所表示又怎麼體現領導手中的權利,這樣的變化是悄然的,也是時間慢慢磨礪的結果。隨著這種變化的出現,幾年以來就存在的消極心理也漸漸占據了主流,尤其是職位的升遷,工作從具體變為宏觀,再重要的工作也不再需要自己親力親為,都有具體的部門或具體的人負責,自己能做的就是把握和調控,而且漸漸明白調崗位,調幹部的奧妙和真諦,頻繁的調整不但能激發幹部幹事的積極性,而且也能夠收獲不同的利益,更能夠樹立權威和影響,但卻開始厭煩了枯燥的工作,尤其是成為縣委書記的幾年以後,他就開始為自己的未來謀劃著,其實說成為縣委書記之後才開始謀劃,顯然不十分準確,應該說從成為明星鄉鎮書記,就開始有所謀劃,但那時似乎並不十分緊迫,因為賞識他的人很多,尤其是當時的縣委書記,他所要做的就是把嶺南鄉的經濟工作做好,其他的不需要他過分操心,也正是如此,老書記一路將他從鄉鎮書記提拔到副縣長位置,又提拔到副書記,直到離開德清縣到海城任市長時,竭力推薦他接任縣委書記,而後是如願進入海城市委常委,但隨著老書記從海城市委書記的位置退下去以後,彭群才覺得仕途似乎出現了一些危機。盡管老書記還有些能量,但能夠影響到省委組織部門的能力還是不夠,他還需要更高的領導關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