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正戲開場(2 / 3)

一圈看下來,齊天翔真的是對郝涵刮目相看了,這個看似文弱的女人胸中有著一盤大文章,再也不是那個憂鬱多感的學生了,而是有著清晰思路和規劃的幹才了。

剛才看的社區叫七裏河社區,是一個已經完全失去土地的純城鎮化社區,與其他征地拆遷鄉鎮不同的是,社區把所有的補償款統一使用,不但建起了兩棟高層安居樓,而且成立了物業公司、超市、幼兒園、小學,專門服務附近的幾個商業小區,所有的住房歸社區集體所有,社區居民均免費入住,而且隻有居住權,沒有處分權,這樣就大大減少了農轉非之後居民的支出,也有了財力建設相關的服務設施。正如剛才社區主任所講,“以前搞聯產承包責任製,將土地分到各家各戶,是為了解決勞動力低下、土地產出不足的問題,主要要解決的是吃飽飯的問題。隨著溫飽問題的解決,增加收入就成了主要矛盾,畢竟經濟社會離開錢是不行的,因此有些頭腦的就開始琢磨做生意,沒有經濟頭腦的就出去打工掙錢,土地撂荒日益嚴重,可地是農民自己的,怎麼處分是人家自己的事,村裏管不著也沒法管,土地流轉對於人均土地多的地方還可以,對於隻有畝把土地的地方,流轉的費用還真不放在農民眼裏,而且把土地交給大戶農民心裏也不踏實。國家征地解決了大難題了,土地加上宅基地補償就很客觀,分了也就沒有了,我們就琢磨集中起來辦大事,這還真虧了郝縣長的支持,幫我們做了不少工作,逐家逐戶地解釋集中財力的好處,這才有了今天這個局麵。現在我們社區沒有出去打工的,自己家門口的事情都幹不完,出去跟別人幹什麼。”

聽著社區主任的介紹,齊天翔向郝涵悄悄豎起了大拇指。

郝涵紅了臉,輕聲地說:“還不是受了你的啟發?”看齊天翔莫名其妙的的神情,郝涵輕輕地朗誦道:“安得廣廈千萬間,大辟天下寒士盡歡顏。。。。。”

齊天翔猛然想起了自己發在校報上的那篇文章《居者何必有其屋?》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兩句耳熟能詳的詩出自“詩聖”杜甫,這位一生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詩人無奈的呐喊,千百年來被無數的人所引用,被無數渴望安居的人們所期盼,無形中也成為一個社會安定、富足的象征。

安居樂業,似乎是我們這個長期處在農耕文明階段的國家和民族人們的生存標準之一,而且是一個重要的標誌。無論是穴居、是山洞,還是茅屋,有了棲身之所才有了家的安定與祥和,因此中國的方塊文字的“國”、“屋”、“家”,象形的意味下都是圍起來有頂才能成形。

正因為有了這樣的安居情結,無論是封建王朝,還是割據朝廷,都把居者有其屋視為百姓安居、國家安定的大事,都不敢在這件大事上大意,而曆屆王朝的統計數據裏,房屋多少間也是和人口一樣的統計上報,可見其重視程度。

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國家更是重視百姓的安居之事,無論是社會分配,還是企業統籌,或是農村宅基地劃分,居者有其屋成為現實,隻不過居者擁有的隻是有使用權,處分權還是國家或企業的。這樣的形式持續了很多年,盡管一定程度上限製了人們享受住房的樂趣,但體現了一種社會公平。

進入私有化以來,住房商品化成為私有化的標誌,國家和企業退居到相對次要的位置,也可以說放任住房商品化趨勢的發展。於是乎廣廈一座座拔地而起,寒士卻急劇增加,形成了城市越繁榮,無房戶越多的畸形態勢。房子越蓋越多,買不起房子的人也越來越多,不是老百姓改變了多年的安居情結,而是房價增高的讓人不敢奢望。以往幾百幾千一平米的房子,而今暴漲到近幾千元上萬元,近十倍的價格增長,而工資又增長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