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僅是不長時間的停車交談,可以說就沒有正麵的交談,齊天翔就感覺到了梁誌新的變化,而且是明顯和深刻的變化。
對王銘倫這個人,齊天翔不是很熟悉,隻是知道他以前在河西市做市長,去年中旬到了華沂市,基本上算是平調過來的,但華沂市在河海省的地位和分量,顯然是河西市所不能比的。這也就是王銘倫願意舍棄自己多年在河西市打拚的基礎,隻身到華沂市履職的原因。
記得資料顯示的王銘倫,這是一個有著很豐富基層工作經驗的幹部,從國有企業起步,曾是國有河西機械廠的總經理和黨委書記,有著長期企業管理和工作經驗,離開企業後先後在河西市幾個區縣擔任政府一把手,以及縣委書記,後來才成為副市長,最終成為市長,可以說在河西市耕耘了將近一輩子。如今年滿五旬,來到華沂市,似乎還是有些不甘心就此仕途終止的意圖。
而且從履曆上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王銘倫的履職經曆,有很多忍辱負重的成分。以河西機械廠黨委書記、總經理的經曆,副廳級的待遇,到河西市濱河區擔任區委副書記,就有著明顯高職低就的意味。可卻欣然就職,而且一做就是三年,隨後才開始進入了再次的上升通道。區長,縣長,縣委書記,副市長,經過了近十年的循環,才再次擁有了河西機械廠相同的職級。寧願離開植根深厚的河西市,以五十出頭的年齡,重新在華沂市開始,也可以從另一個側麵看出,這個人身上有著那麼一股韌性,一種忍辱負重的肚量,還真是不可小覷的人物。
但從他為梁誌新辯解,以及主動承擔責任的行為來看,似乎更有著圓滑和老到的機謀和智慧,而且以大於梁誌新年齡和資曆的身份,為梁誌新擋事,就更是耐人尋味了。
放下了王銘倫,更耐人尋味的卻是梁誌新,這位華沂市的市委書記,齊天翔不陌生。年輕的團省委前書記,經濟學和政治學雙料碩士,掛職華沂市副市長,滿期後留任並前進一步,以常務副市長的職務,成為當時全省最年輕的正廳級幹部,河海省一顆正在冉冉升起的政壇新星。華沂市幾年前官場震動,市委、市政府整體坍塌,一次雙規了一個市長,兩個副市級幹部,連帶著市委書記不作為被降職調任,全市九名常委中六名離任,僅剩的三名常委中,除了市紀委書記和市軍分區政委,唯一的留任常委就是身為常務副市長的梁誌新。
作為留任常委,麵對新班子組建後的複雜局麵,梁誌新主動要求到華沂鋼鐵集團,替代因權錢交易而落馬的總經理韓毅勝的職務,從基層開始做起,以實際行動證明自己的能力和清譽。這使得當時主管華沂市幹部配備的齊天翔深感意外,也感到了為難,但望著年輕氣盛,而且有著很大賭氣成分的梁誌新,齊天翔破天荒地同意了,不但讚成了他的想法,而且力主梁誌新以常務副市長的身份,帶隊進駐華沂鋼鐵集團,全權處理華沂集團的生產恢複和穩定工作。
正是有了齊天翔的支持,梁誌新很快恢複了聲譽,而且以華沂集團實質性的改變為有力的依據,不但走出了國有大型企業轉型升級的新路,而且以新的成績和數字彰顯了自己的能力,隨後在華沂市市委和政府再次調整時,順利地成為政府市長,幾年後成為市委書記人選,以四十出頭的年紀,再次成為河海政壇的一顆新星。
離開華沂市之後,齊天翔與梁誌新的接觸不多,他專注於省紀委的工作,梁誌新在企業打拚,隨後更是成為政府口的幹部,直到前年成為華沂市委書記之後,才有了一些工作上的交流和交往,但也僅限於工作上的交往,並沒有什麼私人感情。
盡管沒有過多的私人交往,但齊天翔還是比較關注梁誌新的一些做法,尤其是行為方式上的一些變化。很長一段時間,齊天翔對梁誌新的內斂和誌向高遠的眼光,還是很欣賞的,認為這是一個年輕有魄力,更有前途的後備人才。
可自從上午聽了林東生的電話,特別是剛才在路邊的所見所聞,齊天翔對自己的感覺產生了深深的懷疑,甚至有些隱隱的不安,至於什麼原因誘導了這種感覺,齊天翔還一時想不出來。隻是覺得這個梁誌新不簡單,這起事故發生後的現象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