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陪同視察(3)(1 / 2)

幾輛豪華中型客車形成的車隊,在警車的帶領下,駛出華沂機場,疾速向沂山縣駛去。

盡管同處一車,齊天翔卻並沒有與國務委員交談的機會,而且看起來國務委員也沒有過多說話的心情,隻是與林東生閑聊著,或者準確地說,是在聽林東生介紹著沿途的風土人情,以及華沂市和沂山縣的基本情況,似乎目前他隻是對這些感興趣。

沒有了交談的機會,齊天翔慢慢地閉著眼睛,似乎進入到休眠狀態,其實頭腦裏卻是在急速的思考著,想著剛才所發生的的一切,梳理著細微的線索和不同。

無論是林東生的言辭和神態,還是國務委員下機伊始的講話和表態,都似乎指向了一個共同的方向,那就是事故已經發生了,這已是不可避免的事實,事故的結果各方也都接受了。盡管出現了不應有的傷亡,但這個數字還是可以原諒和接受的,起碼可以讓事態迅速平息下來,恢複應有的平靜。

這就意味著,事故的調查處理,不管是什麼結果,救援工作井然有序,現場指揮調配有方,救援隊伍英勇奮戰,都是值得肯定,甚至表彰的成績,或許不久之後還會有表彰和獎勵活動,而事故的真相會被掩蓋或選擇性遺忘。

彙報工作一開始,順序的排列就讓齊天翔產生了這樣的感覺,朱守明作為事故單位的第一責任人,不但沒有受到任何的責備,反而成為主彙報人,成為事件處理和應對的主要一方,省政府和安監總局卻處在了輔助和協助的地位。這種有意的安排如果不是國務委員的授意,就是按照林東生的要求在執行。正是有了這樣的彙報順序,才有了國務委員講話的基調,,有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可能。

出現這樣的反轉,完全出乎齊天翔的預料。來機場的路上,齊天翔還在揣測國務委員的態度和表現,童安山剛到時的冷漠和生硬還曆曆在目,相比掌握著定調和定性大權的國務委員,也會是這麼的一種姿態出現。

林東生的態度齊天翔是清楚的,盡管有些不同意見和想法,可也會按照他的基調行事,積極穩妥,不大張聲勢,先將事故平息,然後再行處理。這樣的基調有利於現今的形勢,也有利於林東生,特別是他齊天翔的顏麵。

隨著國務委員的的出現,齊天翔預測,即使他與林東生之間沒有過溝通,也是他們近似的經曆和慣常的思維方式和處事手段,以及政治智慧有相通之處,都想到了將功補過,或者說以功掩過,這是齊天翔怎麼也沒有想到的,也是想象不到的。

這麼重大的安全生產事故,造成了這麼大的影響,盡管以死亡七人,傷三十二人的代價收場,本身也使齊天翔長出了一口氣,可卻怎麼也沒有想到,還可以用救援工作的及時和功績,掩飾事故造成的危害,這種想法即使有,也是他不敢提出來的,甚至表現出端倪都是不應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