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隻是些表麵的因素,更深層次地解釋姚秉新下車伊始的行為,最為合理的說法,就是姚秉新此行是帶著使命過來的,而且這使命既可以來自職責,也可以來自於其他方麵。這是齊天翔明顯可以感覺到的,水體汙染事件發生到現在已經兩天的時間了,按照正常的應變或處理機製,這麼重大的環境汙染事故,作為主管環境保護的環保部,是不可能沒有態度的,而且省環保廳也是不敢隱瞞不報的。兩天來沒有任何的動作,本身就說明了問題。
也許就像姚秉新所說的哪樣,部裏麵就不準備進行幹預,任由河海省政府全權處理這件事情,部裏隻是在適當的時間關注或過問一下結果就是了。這樣冷處理的妙處在於,一方麵給足河海省政府麵子,因為這麼重大的環境汙染事件,按照要求是要被問責的,第一時間參與或過一段時間過問,性質和結果是不一樣的。這點環保部清楚,齊天翔更明白。
不追責就是支持和幫助,這就是事實上的遊戲規則,在社會上適用,在官場更是具有重大的意義。
另一方麵也許更能說明問題,環保部知道事故內在的原因,也知道事故處理起來的棘手和困難,不願插手進來引起麻煩,處理的好是政績,但未免得罪權貴和利益集團,處理的不好反而會引火燒身,得不償失。
兩個方麵的因素都有可能,而最有可能的還是後者。這是齊天翔初步的判斷,也是基於姚秉新的資曆和經曆所做的推測。自從聽房建設彙報之後,齊天翔就有了這樣的猜測,盡管隻是下意識的感覺,可卻始終堅定地求證著。
姚秉新也到了近六十歲的年齡,資曆和履曆十分豐富和過硬,可以說就是一本大書。祖居江南魚米之鄉,高級知識分子家庭成長和熏陶,早年上山下鄉來到北大荒插隊落戶,在白山黑土地上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一幹就是五年,入了黨提了幹,成為又紅又專的知青模範。恢複高考時成為第一批大學生,畢業後分配到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大型企業工作,從車間技術員做起,一步步走上了企業的領導崗位,三十五歲時就成為大型國企的當家人,步入部管司局級幹部行列。隨後投身仕途,從東北黑土地來到南國水鄉,成為國家首批改革開放試驗田的重點城市的市長,繼續大力拓展著改革開放的精神實質,幾年的時間使橋頭堡變得更加強大和活力充沛,也憑借著出色的政績第一次進京,成為國務院重要部委的副部長,完成了從地方到中央的首次跨越。
幾年副部長生涯,既鍛煉了姚秉新的適應能力,也積累了充足的高層工作經驗,特別是豐富了資曆,隨即就開始了人生的第二次跨越。從副部長直接空降西北某省擔任省委副書記、代省長,沒有過渡,更沒有緩衝,一步到位。從此開始了在西北的躬耕和拓荒,獎勵,新興產業基地,國有企業轉型升級,固沙綠化保護環境,作出了很多令中央領導讚賞的成就,也使得實幹家的名號更加的穩固。
也許是在環境保護方麵的舉措和作為,引起了更多的關注,姚秉新在省長位置上頗有建樹之後,再次進京履新環保部部長,成為為數不多的實幹型部長。
上任幾年來,姚秉新在推動環保工作方麵屢出新招,環保萬裏行工作,不但調動了新聞媒體的積極性,也激發了民間組織投身環保和公益事業的熱情,並且在完善立法和監督方麵,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作為部長的姚秉新,不但在各種場合為環保工作造勢,也身體力行地做著許多開創性工作,有著很好的口碑。
現在的姚秉新處在一個很微妙的位置,年齡已經達到了臨界線,上一步可以再工作幾年,下一步可能就要在人大政協謀退路了,可謂關鍵的時期。想繼續進步,就得補足沒有擔任過地方省委書記的短板,這需要時間和機遇,總有傳聞圍繞著姚秉新的去留展開,而且還一度成為熱點,說是要履新某省省委書記,可卻始終沒有成行,但可以肯定的是,作為一個有著充足實幹經驗和務實開拓精神的部長,得到了中央和國務院領導的關注的人物,是不可能就此結束自己的政治生涯的,也不到最終謝幕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