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四章 焦點問題(8)(1 / 2)

簡單地休息了一下,現場會的另一個參觀活動,就開始了。依舊是警車引導,長長的一列車隊從縣賓館出發,駛過縣城不寬街道,進入縣鄉公路。與上午不同之處在於,這次沒有進山,而是直奔城郊的平川而去,目的地也變成了城關鎮的東河沿村。

東河沿村就在縣城的邊上,離縣城不過三四公裏的樣子,可以說是城市邊緣了,出城不久就可以看到大片平整的耕地,以及漸漸出現的蔬菜大棚,當大棚逐漸密集的時候,也就預示著東河沿村到了。

東河沿村是全縣集中連片種植蔬菜的專業村,也是傳統的蔬菜種植村。東河沿,顧名思義就是在河流的東邊,而河流就是沿著山腳邊蜿蜒流經河陽縣城的小清水河,山間彙聚的溪流在山腳形成了河流,沿著山勢流過縣城,從縣城西側注入清河,成為清河的上遊支流,因此叫小清河。東河沿村就處在山、川、平地之中的平川地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條件。

由於河陽縣離省城河州市不遠,東河沿村多年來就是河州市新鮮時令蔬菜的生產基地,常年為省城幾個大型批發市場和超市供應蔬菜。因為有著穩定的銷售渠道,東河沿村的蔬菜種植起步早,麵積大,經驗也比較豐富,是河陽縣最早致富的村莊之一。

河州市到河陽縣之間的交通,以前在沒有建立永久性大橋的時候,還相對比較困難一些,隻能是利用季節性浮橋過河,來往需要根據河水的水量情況,但這也沒有影響到東河沿村的蔬菜種植,相反倒是可以根據浮橋情況,適當地調高蔬菜價格。

傳統的蔬菜種植基地,以往隻是一些保障生活的季節性蔬菜,也就是大田蔬菜,可卻是城市老百姓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計劃經濟年代曾經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隨著包產到戶和新技術的應用,特別是塑料大棚的廣泛使用,反季節蔬菜逐漸被村民所接受,並占據了主導的地位,家家戶戶都在自家的承包地裏搭起了蔬菜大棚,有的家庭還不止一個。

大量新鮮誘人的反季節蔬菜,在嚴寒的冬季和春節期間,出現在蔬菜市場和超市,極具賣相黃瓜、辣椒、西紅柿,這些往常並不是十分金貴的蔬菜品質,卻因物以稀為貴,不但賣得個好價錢,而且還獲得了極好的口碑。

得益於反季節蔬菜,東河沿村迅速富裕了起來,成為了全縣羨慕的典型。最早一個建起三層小樓的村民,就在東河沿村,最早一個買家庭轎車的家庭,也是在東河沿村,最早一個電視村,還是東河沿村。很多的第一個都是東河沿村創造的,各類的報紙、電視,國家的、省市的,經常有東河沿村的新聞,一時間東河沿村成為省市家喻戶曉的明星村、典型村,是人人羨慕和向往的所在。

也就是這個時期,無數的目光也開始關注起東河沿村,尋求合作的部門和個人越來越多,聯產聯營是最多和最常見的方式,商超聯動的方式也好多,但由於東河沿村的蔬菜種植都是各家自己生產經營,自由度很高可集中度不足,生產和管理條件各家差異很大,很難滿足大批量的聯產訂單,更難以通過商超嚴苛的檢驗檢疫門檻,成為了一個持續發展的瓶頸問題。

樹立好東河沿村這個全省、全市的典型,擴大典型示範效應,一直是河陽縣委、縣政府重視的問題。增強東河沿村的生產能力和綜合素質,引導菜農采用更安全低毒的農藥,規範科學的種植管理模式,是重要和迫切的問題,而更為關鍵的問題,還是適應規模化種植的需要,增加更大更穩定的競爭力。

功夫沒少下,效果卻並不如預期的好,菜農嚐到了差異化種植的甜頭,對訂單農業並不是很感興趣,而且也不願受到過多的約束和幹預,多種嚐試和努力都無疾而終,菜農依舊按照自己的興趣和感覺種植,直到北京博農集團的進駐,給了縣委、縣政府希望的曙光。

至因為博農集團的想法使縣委、縣政府眼前一亮,還是博農集團提出的集約化、規範化、科學高效的蔬菜種植模式,符合未來的的發展趨勢,也迎合了縣委、縣政府引導東河沿村做大做強蔬菜種植業的發展思路。

讓縣委、縣政府動心的不但是博農集團的項目方案,以及實際運作的項目效果,全玻璃鋼架結構,全自動噴灌作業、高科技育苗除草除蟲、空調調節溫濕度,工業化大生產的生產運行模式,不但新穎,而且讓人大開眼界。這些先進的設備和運作模式,不但有電視片展示,還有設備和技術引進國以色列農場的實地參觀,由此也對博農集團的遠景設想深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