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酒逢知己(1 / 1)

清朝康熙年間,洛陽城有一富豪,姓朱,五十多歲,家資巨萬,良田千頃。朱先生有兩大愛好:一是喜歡美酒,二是喜歡交朋友。朱先生為人豪爽,哪位朋友手頭緊,或途經洛陽缺少盤纏,隻要到朱先生府上,不必張口,朱先生必先是好酒好菜款待一番,然後必會讓管家奉上二三十兩銀子。天長日久,朱先生聲名遠播,四海之內朋友甚多,到底有多少,連朱先生自己也說不清。

在洛陽城東,朱先生有一特別要好的朋友,武舉出身,幾年前被當今天子康熙皇上外放到黔貴一帶作官,別後已多年未見,這次奉旨進京述職,途經洛陽,剛進家門,就急命仆人飛馬去請朱先生。朱先生聞訊大喜,沒顧上帶仆人,一個人急忙騎上快馬趕到朋友家來相會。

朋友早備好了上好的酒席,賓主落坐,朋友命人抱出幾壇酒對朱先生說道:“小弟在偏遠蠻荒之地為官,沒什麼好東西帶給兄台,小弟轄區內有個叫茅台的小鎮,當地鄉民釀製一種土酒,我曾吃過,酒味還勉強可以,知道兄台喜歡喝上幾杯,小弟特地從貴州千裏帶回幾壇,今邀兄台來嚐嚐,不知能否合您的口味?”。朋友說著親自開壇為朱先生滿滿的斟了一碗,但見酒液入碗,晶瑩透明,一股幽雅而細膩的酒香撲麵而來,朱先生端起呷了一小口,頓覺甘綿醇厚,氣若幽蘭,彌於口腔,妙不可言,朱先生連聲讚道:“好酒!好酒!”。俗話說酒逢知己千杯少,兩人已多年未見,這茅台酒濃香誘人,味道確實與眾不同,兩人說著笑著喝著,隻一會兒功夫,就把一壇酒喝了個底朝天,再打開一壇,又喝下幾碗,朱先生便覺得頭暈暈沉沉。

又喝了一會兒,朱先生忽然覺得內急,於是起身要去方便,朋友吩咐仆人前去攙扶,朱先生極愛麵子,他擺擺手笑道:“幾杯小酒哪裏妨事?哪裏就用別人來扶?此處我常來,熟悉著呢,我自己能行。”朋友素知朱先生好酒量,遂不再勉強。朱先生一個人踱到後花園,方便後正要回走,忽然一陣風吹來,朱先生隻覺得腹中的酒一個勁的往上直衝頭頂,頓感頭重腳輕,渾身輕飄飄的直晃,好不容易扶著一棵玉蘭樹站穩身子,卻再也尋不到返回的路了。勉強打起精神微微睜開眼睛,瞥見左手邊花園牆上有一道小門虛掩,便搖搖晃晃走過去,不成想一走過這門,竟然就來到繁華的大街之上。

這美酒的味道真好,但這該死的酒後勁也真足!朱先生早已兩眼朦朧,難辨東西南北。他眯著眼睛,搖搖擺擺,如跳舞一般,沿著大街一路東行。這正是五月時節,天已漸熱,走了不大一會兒,便覺得渾身燥熱,口中焦渴難忍。朱先生心裏思忖著:要是能找個茶館弄杯茶喝該多好啊!但這大街上盡管店鋪不少,卻哪裏能尋到茶館呢?朱先生咂咂嘴,強忍著幹渴,搖搖晃晃,順著人流繼續又向前行,走著走著,不覺已來到洛陽城最繁華的商業區——東市,隻見這東市裏四處店鋪林立,人來人往,車水馬龍,喧鬧非凡。

走了這好遠的路,朱先生早有些累了,嗓子裏又渴得焦灼難受,他微睜醉眼向右打量,朦朧中見不遠處有一店鋪,鋪子門臉不大,店門卻黑漆油亮,金邊銅飾,甚是講究。朱先生心想這裏肯定是一茶館,我暫且進去喝杯茶潤潤嗓子再說。

醉眼朦朧的走進了鋪子,見店鋪內靠櫃台左邊有一張寬大的竹椅,朱先生撲通一聲就坐了下來。夥計見有客人進店,滿臉笑容的忙過來招呼:“客官你要點什麼?”朱先生嚷了一聲:“來壺好茶!”.夥計走近來見朱先生渾身酒氣,醉意醺醺,隻道是喝醉了酒來此胡鬧的閑漢,心中頗為不快,忙拉起朱先生就向外推:“對不起客官,我們這兒不是茶館!您呐喝茶去茶館吧”。朱先生見狀,使勁把夥計的手從身上推開,大聲吼到:“茶!”夥計見來人不好對付,忙向後堂喊道:“掌櫃的,你快過來看看吧”!隻聽後堂應了一聲,不多時走過來一個身著青絲長袍的年輕人,約有二十七八歲,年紀不大,卻眉目清秀,兩眼甚是有神。店鋪夥計見掌櫃的過來,立即向掌櫃的報告:“掌櫃的,這位客官把咱這裏當成了茶館,這不正嚷著要茶喝呐!”掌櫃的聞聽此言立馬吩咐夥計:“快去後堂為這位先生泡一壺上好的龍井茶來。”夥計聞此吩咐,心中頗為不快:這龍井茶連我都舍不得喝,今卻要我泡給這位閑漢!心中雖有此想,但掌櫃的有吩咐卻也隻好去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