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作者:

Groupon能否打破“中國魔咒”?

文/ 王樹彤

中國魔咒

無論是新浪微博上的國內大拿們,還是Techcrunch上的老外觀察家, 幾乎都不看好Groupon進軍中國這件事兒。普遍認為Groupon會像之前的幾個美國互聯網巨頭eBay、雅虎、穀歌一樣,熱熱鬧鬧開場,灰頭土臉收兵。

這確實會是一條艱辛之路,把握得不好一樣尷尬收場,徒留笑柄。決定Groupon是否在中國成功,首先得取決於Groupon自己是否在全球市場上能持續成功,取決於它下一步如何把團購這個消費熱潮維持下去並推向新高峰,取決於它能否在技術和服務上迅速滿足和超越新時代消費形態的變化。

有消息說Groupon建立了一個來自本部的高管層,並在中國一口氣找了50位麥肯錫顧問,並計劃3個月左右招足上千人的團隊。因此評論家普遍說,MBA和一流谘詢公司背景的國際化團隊,在互聯網市場上必敗無疑。海龜被土鱉咬得遍體鱗傷,這樣的事例屢見不鮮。其次,普遍認為本土上千家現有的團購網站集體撲上去撕咬Groupon,即便不是馬上斃命,至少也是奄奄一息了。

這些觀點也言之成理,但筆者認為這多少誤讀了國際互聯網巨頭兵敗中國的深層次原因。雅虎、穀歌在中國的落魄,本質上是因為沒有充分意識到,他們這樣的平台也是媒體,他們經營著媒體業務,這已經注定了他們的下場。在中國,特殊的政策環境、經營環境和輿論環境,決定了國際性大公司是被捆綁了手腳在競爭。

迎合社區化商務的契機

Groupon是否能成功,絕不取決於現有的國內團購企業。筆者判斷,這個市場上最終隻能容許極少的幾家生存下來,有沒有Groupon加入戰局,現有的這些企業並沒有太大的勝算。大量中國的團購企業如果隻是就團購而展開業務,一定好景不長。而擁有龐大用戶基礎的幾家互聯網巨頭反而有更大的贏麵。

Groupon的團購模式其實很簡單,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末的時候,比爾·蓋茨的微軟合夥創始人保羅·艾倫就曾投資過一家類似的團購網站,但為什麼幾年之後就難以維持而破產了?為什麼如今兩年不到時間Groupon就能這麼火。不僅消費者追捧,而且投資者也紛紛擠破頭?Groupon為什麼牛到拒絕巨頭穀歌的60億美元收購?

社區化商務將是今年互聯網的一大熱點。Groupon橫空出世,是正確把握了社會化商務的條件和時機!在一個完美的時間,Groupon用非常簡單的團購模式,利用了深入人心的社會化媒體基礎,參透到消費者參與、合作與分享的新消費趨勢、消費者和商家新型的互動關係,做起了一盤大局。

對於投資者來說,Groupon具備了社區化商業最近的一條線路圖,Facebook忙活了老半天,它也隻是一個網友們交流八卦的社區。它過去的商業化努力就曾遭到網友的抵製。而Groupon妙趣天成,用戶都是熱衷打折的消費達人,這些人一開始就貼上消費者的標簽,而Facebook、Twitter隻是他們呼朋喚友的工具。

但Groupon模式太簡單,如果隻是團購,那未免也太脆弱了,也難怪入門門檻很低。Groupon能否持續成功,不僅要看Groupon有沒有能力利用現有的大筆現金來維持消費者對團購的熱情,也要看它能否不斷捕捉消費形態的深刻變化,將線下和線上結合起來,產生更多的基於社會化媒體的消費方式。

所以,Groupon拿了那麼多錢,必然要全球快速擴張。至於說進入中國的模式,我覺得也有些勝算因素。

首先,Groupon執行力方麵比較淩厲。據說負責全球擴張的是在德國的團隊,它一般都是通過收購競爭對手,或從競爭對手那邊大量挖角,在最短時間內獲取當地的資源、經驗和團隊。

其次,Groupon找到了一個最好的合作夥伴:騰訊。騰訊是中國第一大互聯網企業,擁有社區化基礎,而騰訊雖然已開始自己嚐試團購業務,但未必了解團購之後的商業意義。騰訊願和Groupon合作,具有很好的互補性。

隨著Groupon進入,團購市場會真正熱鬧而且具有商業意義。我們大家放鬆心態,一起好好看這場大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