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作者:

低智化營銷已泛濫成災

■吳洪剛BLOG

當企業試圖以最投機的方式進行營銷擴張時,就意味著低“智商”主導了一個營銷時代。無論是外貿還是內銷,當享受了20年機會帶來的成功時,這種思維的惰性,必然也導致了低智商思維的盛行。

尤其在培訓中,企業家越來越需要神話般的簡單的“即學即用”的學習方式,這本身說明了中國企業的思維能力不是在進步,更可能在倒退。不願意動腦不僅僅是“80”後的特征,同樣也是諸多民營企業家的共性。比如:

1.反智傾向的學習模式。

說到理論,往往成了所謂“實戰派”人士否定的首要口號。似乎一提理論,就不適合企業的需求。這一點被習慣於惰性思維的年輕人放大得更加突出。每到一個地方培訓,總有人強調一定要實戰、實戰、再實戰。恨不得培訓老師直接幫學員把事情做好算了。

仔細想想,我們企業所謂的“實戰”,無非是沒有思維能力的一種自我心理安慰。

當麵臨企業實際營銷決策時,那種大呼實戰的技能往往落不到實處。而今企業這種反智的傾向,恰恰被某些谘詢培訓機構加以助長,更加重了企業的低智化傾向。

2.喜歡“不勞而獲”的奇跡。

與思維方式的低質化相匹配的是,企業也越來越不相信“勞動創造價值”了。他們更加熱衷於一夜暴富的營銷思維方式中。培訓中,學員最後繞去繞來隻會問道:“我如何才能完成銷售任務呢?”就憑這個問題,就注定了他隻能永遠關心“我如何才能完成任務”。

隻要不是直接產生銷售回款的知識、技能和方法,他們都不關心。所以我隻能回答:“那你隻有跟著宋江幹了,搶錢是最快的了。”但是就算跟著宋江,企業也是“隻看到強盜吃肉,沒看到強盜挨打”。連打都不想挨,那連“強盜”也做不了了。

來源:http://www.emkt.com.cn/article/497/49791.html

李寧90後困境:被高端的品牌定位

■ 魯菲BLOG事與願違,李寧有限公司期待的20歲華麗嬗變卻是一次滑鐵盧。

李寧在剛剛結束的訂貨會上公布,按照批發出貨計算,李寧產品2011年第二季度的訂單金額較2010年同期下降約6%。貌似李寧已經陷入品牌定位和銷售危機。

據悉,李寧的銷售危機主要源自2010年6月換標後的品牌策略。

李寧的品牌策略已直接跨過“80後”,把核心目標消費群體對準與它同齡的“90後”這一代人身上。而已經成為李寧產品業務支柱的原有“70後”消費群體,在換標後卻成了被遺棄的一代。

但李寧傾注心力培養的90後客戶似乎並不買賬,他們更加鍾情的是耐克和阿迪達斯。

新戰略顯示出李寧正在試圖擺脫早前作為跨國品牌廉價代替品的形象,向一個更高端的品牌轉變。躊躇滿誌的李寧開始調整定價策略,逐漸縮小與耐克、阿迪達斯這些一線國際品牌之間的價格差距。但李寧產品在提價後,銷售增幅呈逐步下降趨勢。

當李寧試圖通過變革與安踏、鴻星爾克和匹克等本土品牌有所區別時,這些在銷售上“狼性十足”的本土品牌卻在不斷加快步伐,占領李寧退出的低端市場,而此時的李寧卻遲遲未能在高端市場立足。

近幾年,李寧一步步被競爭對手超越。2003年,一直領先國內市場的李寧首次被耐克超過,2004年又被阿迪達斯超越。除了兩大國際品牌快速搶占一線城市,本土品牌如安踏、匹克、鴻星爾克集體崛起——打敗李寧成為他們一個階段的目標。安踏體育首席運營官賴世賢2010年11月29日表示,公司庫存水準健康,且2010財年安踏品牌零售銷售可能超過李寧。

李寧最強勁的對手還是耐克和阿迪達斯。由於長期處於高端品牌的地位,耐克和阿迪達斯獲得了足夠的產品溢價,當與李寧競爭時,這些溢價就成為價格戰的優勢。一旦耐克揮舞起價格的屠刀,其品牌號召力遠遠高於李寧。

“讓改變發生”本來是主動迎變,但現在,李寧已經在被動應付“改變”。

來源:《財經國家周刊》。

團購網站的二次創新:從拉皮條到經營夜總會

■落葉飛天blog

隻管粗放拉人,而不管經營。目前團購網站自己競爭白熱化,同城之間的拚殺開始陷入低價、更低價的怪圈。每一單質量的高低基本體現在折扣多少,至於這個用戶是否能夠留住就全靠商家的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