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認知中國傳統禮樂文化(2 / 3)

再後來中國傳統社會將祭祀分成了三大類:大祀、中祀、小祀。大祀在宮廷,宮廷中有沒有中祀和小祀呢?有。大祀有沒有在地方官府呢?沒有。大祀隻在宮廷,中祀和小祀是宮廷和地方官府上下相通的使用,這是國家製度的規定性。

中祀對應的是帝王、先師、先農、旗纛、朝日、夕月、太歲。

先師指的是孔子,至聖先師文宣王。大家來自全國各地,雖然“文革”中許多地方遭到極大破壞,但很多地方還是有文廟,文廟是縣衙以上才能建,絕對不能亂建。國家頒布《文廟祭禮樂》發到各個縣衙祭孔,縣衙以上官府要有這麼一群樂舞生時時春秋祭祀。祭先農,中國是一個以農為本的社會啊,同誌們有沒有聽到各地有迎神賽會的,迎神賽會是春祈秋報,有儀式用樂。這是第二個。

第三個講旗纛,纛字上邊是一個毒,下邊是繁體字的縣,旗纛是祭軍旗,這不是軍禮,還是吉禮,因為屬於祭。這個祭軍旗很有意思,以明代為例,全國有近500個衛。寧夏是衛,寧夏衛,天津也是衛。除了衛還有千戶所與百戶所。這麼多的衛所,再加上近兩千個府州縣,全國縣以上的建製多達數千處,軍隊中祭軍旗儀式要吹鼓手啊,那時候放不了錄音帶,也沒有MP4,必須得用一群活人在做這個事情。據我們考察,除西藏以外,全國各地傳統音樂都有一批通用的曲牌,當時必須有一群樂人在全國各地活態承載著用樂。同樣一個曲子,在道觀裏叫道教音樂,寺廟當中叫佛教音樂,用在民間叫民間音樂,實際上許多都是國家禮樂的當下積澱與遺存。

再看小祀。在座的各位有沒有看到哪裏有三皇廟、藥王廟、火神廟、城隍廟?我告訴大家,在古代凡是縣以上的建製,都要有城隍廟。縣太爺管地上,城隍爺管地下。許多地方還有東嶽廟、啟聖公(尊孔子的父親為啟聖公)廟、關帝廟、真武廟等等。這些是國家祭祀在其後轉化為民間禮俗。既然是國家祭祀,國家必須養這麼一個群體承載祭祀儀式,儀式中必須用樂,不是隨意性的用樂,這些樂都是國家禮樂。

我考察過河北霸州勝方祭火神。這個祭火神是每年農曆的六月二十三,這是全國統一的。那天正在考察現場,接到了甘肅我一個朋友的電話:“項老師,我們正在去祭火神的路上”。甘肅跟這邊也是一樣的,這是全國當時規定的日子。絕非是一時一地。當地人解釋:我們是白洋澱的東澱,怕走水,走水是失火,所以說我們要祭火神。這是當下人的解釋,我們還是要把握曆史大傳統。

我們在北京房山佛子莊鄉北窖村看到了一本首抄於1627年(明代天啟丁卯)的譜子(代代相傳,每次手抄都有標記,最後抄於光緒二十三年即1897年),這上麵有80多首。拿到譜子我問:你們還能奏嗎?他們回答說還能奏30多首。我問怎麼傳的?他們說就是師傅口口相傳,絕對不能改。為什麼呢?因為是為神奏樂。他們那個地方挖煤窯,一定要祭窯神,這祭祀儀式與奏樂不敢亂增減。都說樹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音樂更是如此,你唱的跟我唱的都不一樣。但這種祭祀、為神奏樂卻能夠相對不變地以久遠的形態活在當下,靠什麼?靠曆史上的國家禮製、當下民間禮俗,很久遠的音樂形態也能活到當下,這不值得我們深思嗎?

嘉禮、軍禮、賓禮、凶禮

嘉是什麼?吉是祭,嘉就是好。嘉禮在宮廷當中有大朝會,還有皇帝冊封皇太後、冊封皇後、冊封皇太子、皇帝大婚、嫁公主,還有皇帝的生日等等,這些都是好事。這些東西被民間所接衍有婚禮、開業、上梁,是不是有些地方農村蓋房子也得放鞭炮、請樂隊做這些事情?還有慶典,過滿月,過周歲等等都屬於嘉禮範疇。

軍禮大家都知道了,出征、凱旋、獻俘等都要有儀式,儀式中要用樂。《大唐開元禮》中有儺禮,儺禮為軍禮,儺是什麼?儺是一種穢氣,一說到儺前麵得加一個字,驅儺,把它驅除掉。後來軍禮之儺分為兩支,軍儺和鄉儺。

大家對儺這個詞可能還不太熟悉,你看貴州有很多地方帶著麵具唱戲,叫“儺戲”。咱們中原地區有沒有跳大頭娃娃舞的,這個都知道吧?這個大頭娃娃舞可能就來自於儺。當時軍中在安營紮寨時須有一群童男子,戴上種種麵具,去各個地方把汙穢驅逐出去,後邊跟著吹奏樂、打擊樂的,也跟著這麼走,這是儀式。現在一些地方在春節之前,還有童男子到各家裏去,戴著麵具挨家挨戶每間房子都要走到的禮俗,後麵跟著敲鑼打鼓的,實際上就是驅逐晦氣、汙氣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