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中國傳統禮樂文化
人才與知識
作者:項陽
五禮的源頭就是周公姬旦的治禮作樂,其後3000年不斷延續了這種理念,使中國傳統文化有禮樂文化之說。
在北京房山佛子莊鄉北窖村看到了一本首抄於1627年(明代天啟丁卯)的樂譜,有80多首,至今村裏樂隊還能奏30多首。師傅口口相傳而來,因為是為神奏樂,絕對不能改。為什麼呢?他們那個地方挖煤,一定要祭窯神。這種祭祀、為神奏樂能夠活在當下,靠什麼?靠曆史上的國家禮製、當下民間禮俗,這不值得我們深思嘛?
項陽,1956年生,博士,中央藝術研究院音樂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代所長研究方向為中國音樂文化遺產。代表作包括:《中國弓弦樂器史》、《山西樂戶研究》、《中國音樂文物大係·山西卷》(合著)、《當傳統遭遇現代》、《以樂觀禮》、《接通的意義:曆史人類學視域下的中國音樂文化史研究》。
我們既往所了解的音樂是什麼呢?是側重於娛樂和審美。
中國音樂文化是由禮樂和俗樂兩條主導脈絡構架而成,而平常我們在生活當中所常用到的樂都是俗樂類型。我們今天講禮樂類型。
禮以及禮中用樂的觀念是逐漸形成的。禮樂是在國家規定性的禮製儀式中固化為用的樂,由禮俗上升為國家禮製。當傳統國家禮製被民間所接衍的時候便又回到民間禮俗。禮樂代表國家在場,俗樂對應世俗人情,這是兩條脈絡。
周公姬旦製禮作樂成為國家製度,其後3000年不斷延續了這種禮樂理念,使中國傳統文化有禮樂文明之謂。我們怎麼認知中國傳統禮樂文化呢?《周禮》中禮製儀式眾多,漢代以後慢慢地合並,《周禮·春官》把禮製都介紹得清楚了,漢代以後合並同類項,漸漸將多種禮儀合並為五類:吉、嘉、軍、賓、凶,所謂五禮。並不是所有的禮都用樂,但凡用樂的場合必須是禮的儀式性行為,有儀式的用樂多為禮樂。
吉禮是最核心的禮
在中國的五禮中哪一種禮最核心呢?吉禮是最核心的禮。
吉禮是什麼禮啊?吉禮就是祭禮,祭祀的禮。祭祀為祈福願景,為保風調雨順、活人平安。《左傳》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國家有兩件大事,一個祭祀,一個戰爭。中國傳統社會注重祭祀,祭祀要有儀式,儀式中必須用樂,這種用樂就叫吉禮用樂。
周代國家最高祭祀儀式是怎樣的承祀對象呢?是祭天神、地祇、山川、四望、先妣、先考。這後兩個對象是祖先、人鬼。如果在座的同誌們有老家是農村的,有的家裏擺著一個神位,到了過節的時候還要祭天祭地祭祖先,當然,這人鬼不光是祖先,也包括孔子這些對社會上作出大貢獻的人。
國家最高祭祀儀式中的用樂,周代叫六樂,與上述六種特定承祀對象相對應。中國早期的樂是歌舞樂三位一體的,現代我們把舞蹈分出去了。這種歌舞樂三位一體的形式現在還有沒有啊?相當多。新疆的木卡姆就是歌舞樂三位一體,一會兒有歌,一會兒有歌跟樂的組合,舞跟樂的組合等等。
《詩》、《書》、《禮》、《易》、《樂》、《春秋》為六經。樂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涵,不似我們現在僅是一個enjoy的意義,曆史上的樂跟現在意義上的樂不是一個概念,我們必須把這些概念搞清楚。後來《樂經》失傳了,所以叫五經博士了。為什麼《樂經》失傳?因為樂轉瞬即逝,活態儀式中的用樂,當這個儀式不存了,樂也就不存了。
周公是中國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很多思想是從周公來的。周公有崇聖的情結,他崇拜的是聖人。他在當時社會上各部落、氏族、方國中存在的多種樂舞形態中選出五種,這就是黃帝堯舜禹湯,周的樂舞忝列其中。黃帝的樂舞《雲門》祭天,堯的樂舞《鹹池》祭地,舜的樂舞《大韶》祭山川,禹的樂舞《大夏》祭四望,湯的樂舞《大濩》祭先妣(女性祖先)。周的樂舞《大武》祭先考(男性祖先)。這就是天神、地祇、人鬼。最高祭祀儀式中的樂舞對應天地人,我們常說天地人的概念就是這個。
禮製儀式用樂從確立後一直影響了中國三千年。但漢魏以降成了“王者功成作樂”,在這種理念下,再也不用前代的雅樂了。改朝換代必重建一套禮樂體係。雅樂為禮樂的核心,這個雅是雅正之雅。舉例說,趙宋絕對不用李唐的雅樂,如果用就等於幫前人祭祖!
除“國之大事”祭祀以外還有“國之小事”,所謂小事是小祭祀。大事是祭天、祭地、祭人鬼,國之小事用樂也是祭祀,文獻中隻說用樂,卻沒有明確用的是什麼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