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政治”正將日本引向孤立主義
人才與知識
作者:劉軍紅
去年12月26日,安倍晉三興師動眾,以參拜靖國神社、為甲級戰犯招魂的方式,為其“無恙執政一周年”大行“還願之禮”。其荒唐至極的行為、與時代錯位的封建意識,暴露了其對亞洲的蔑視,對戰後國際體係的踐踏,重重傷害了亞洲人民的感情,使近鄰關係雪上加霜,地區格局更加動蕩,直接破壞了來之不易的亞洲合作大局,必將把日本引向“孤立主義”道路。
安倍試圖給中美合作拆台
安倍參拜靖國神社,引起中韓憤慨的同時,也讓世界震驚,令美國“失望”。早在去年“日美外交防衛2+2會議”期間,美國國防部長和國務卿親自給東京的“千之鳥淵”公墓獻花,明示日本政治家如果要緬懷戰歿者,這裏是最恰當的場所,無需參拜靖國神社。顯然日本的政治家並不認同“美國的文明”,不僅大批的議員、高官成群結隊地參拜靖國神社,作為總理大臣安倍晉三也悍然大張旗鼓地參拜。如此,“美國的失望”堪稱日美政治文明的衝突。
自2010年中國GDP超過日本,在世界排名第二,日本政界便極度不適應,不斷在中日間製造麻煩,致使中日矛盾不斷顯露。首先,在2010年9月,日本製造釣魚島撞船事件,使中日關係磕磕絆絆;其次,2012年“9·11”紀念日,野田政府宣布“釣魚島國有化”,事實上否認1972年中日恢複邦交時所達成的“擱置爭議的默契”,致使中日對立尖銳化。而在此背景下,安倍政治一路高歌猛進,拿下眾參兩院選舉,掌控長期穩定政權,積累了與中國對立的政治本錢,不斷出台與中國對立的政策,使中日矛盾進一步升級。
安倍上台後,重拾第一次內閣時期的“安倍經濟學”,大搞新版重商主義,政策性地促進日元貶值,刺激資產價格回漲,虛擬經濟複蘇,提振安倍內閣支持率,賺取維護長期執政的政治資本。一年來,在世界經濟和亞洲經濟波動中,日本經濟“一枝獨秀”,安倍得以在紐約挺胸宣告“日本回來了”。
在外交上,過去一年,安倍“俯瞰地球儀”,穿梭美俄、遊走土耳其和歐洲,遍訪東盟十國,要資源、占地緣、搶市場,美其名曰“積極的和平主義”、“國際的和平貢獻”,儼然一副大國政治領袖形象。在中國周邊,借助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大搞“美日+1”、“日本+1”,搞擴大版“2+2”機製,拉網圍堵中國的同時,在國際漫畫板上,塗抹一幅印象派圖畫—美國實力下降,中國尚不懂主導國際秩序,日本才堪演主角。為此,安倍在政治身份上,刻意給自己裝裱了一份“正統貴族的血統證明書”,即繼承岸信介的右傾民族主義,傳承安倍晉太郎的外交哲學,汲取裏根的強國保守主義。
安倍通過政治作秀,虛構日本在國際經濟、政治和安全上的“全麵重返”,向美國討要獨立主權和國際秩序主導權,蓄勢“盟國危機”,但難掩“日本沉沒”的悲涼地位。事實上,早在冷戰結束初期,克林頓政府已經給日本模式定性為“資本主義的異類”,使上世紀80年代的日美“經貿摩擦”演變為90年代的“體製碰撞”。而進入2001年,在國際政治上,“9·11事件”重襲美國,暴露了美國本土地緣政治風險,迫使美國掀起全球反恐戰略,國際政治格局急劇裂變。而在世界經濟上,2001年“中國入世”,世界投資湧入,中國貿易擴大,經濟發展,推動世界經濟重心東移,新興國群雄並起,形成世界經濟的全新結構。而日本經濟地位急劇下沉,在跨太平洋中的位置漂移,中美日關係發生了結構性變化。曆經21世紀的前十年,中美兩大市場對接,兩大文明板塊接觸,日本及其主導的“地區主義”,麵臨被淹沒於太平洋的險境。對此,日本的國際政治學者建議,日本隻有迂回東盟,從海上登陸亞洲,才有可能避免沉淪。而2010年美國加入東亞峰會,同時,在APEC橫濱峰會期間宣告推進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使日本主導“東亞共同體”的構想事實上被拆解。美國回歸亞太的再平衡戰略,開始改變地區力量分布,加固新的跨太平洋橋墩,日本地位動搖,充其量隻能扮演“海空一體戰”的“前沿陣地”。麵對如此巨大的曆史性和結構性地緣政治變遷,安倍深感險情重重,唯有擾亂地區局勢,纏住美國西進的腳步,才能給自己保留一席諾亞方舟的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