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北京胡同的文化氣息
胡同習俗
胡同習俗是老北京習俗的組成部分,它是千百年來北京人生活方式的延續和曆史文化的沉澱。隨著時代的演進,有些不合時宜的習俗已漸漸湮滅,而另一些寄托人們美好願望及理想的習俗則一代一代流傳下來,有些甚至被發揚光大。下麵我們介紹的就是北京人最喜聞樂見的幾種習俗。
喜慶習俗
人的一生中,總有一些特殊的日子值得慶賀,從洗三、滿月、抓周兒,到生日、婚禮等,一般都要舉辦各種慶祝活動,使這個日子顯得更喜慶。
結婚乃人生大事,一般人們都會很重視。在舊京,結婚要搭大棚,貼喜字兒。
辦喜事的大棚,又叫喜棚。喜棚都搭的很高大,喜棚上要設可以卷放的卷窗,四周壁的上部裝玻璃窗,這樣陽光可以透過玻璃窗照射進來。棚頂還可以飾以彩色的掛簷。窗框為紅色的,四角繪有精美圖案,以凸現喜慶氣氛。
喜棚有夏天的涼棚和冬天的暖棚之分,一般是用布或蘆席搭成,特別講究的還設有欄杆、木台,地上鋪有地毯,牆上掛著掛屏,裝飾的和室內差不多。還要在大門、二門上貼喜聯,街門兩旁也要貼喜字。
搭好了喜棚,就要貼喜字了。喜字是民間的吉祥圖符,娶媳婦的男家要貼“囍”(雙喜)字,聘閨女的則要貼“喜”(單喜)字,喜字一般用紅紙貼金字。
貼完喜字還要在大門、二門的門框上貼喜聯,以表達對新郎、新娘的美好祝福。
較常見的喜聯如:易日乾坤定矣,詩雲鍾鼓樂之;橫批是“天作之合”。
又如:吹笙堪引鳳,攀桂喜乘龍;橫批“龍鳳呈祥”。
老北京人都很重視人情往來,凡事以禮為先。去給親朋好友家賀喜,都要“隨份子”,送禮金的,一律用紅封套裝上;送喜幛(賀幛)的,則必須以紅色為主。
辦壽習俗
過生日是指在生日這一天舉行的慶祝活動。清末民初時,民間辦壽的風俗十分流行。
北京人對50歲以上的老人過生日稱為“做壽”。一般逢十稱為“大壽”,像50大壽、60大壽、70大壽等。
按“慶九不慶十”之說,北京人一般在49歲時(虛歲)做50大壽,餘者類推。
民間一般隻有長輩辦壽時比較隆重,而小輩人過生日要一切從簡,大多隻是家人聚在一起吃頓打鹵麵就行了。
富貴人家做大壽,一般要提前三天向親朋好友發請柬。做壽的時間是一天,有的在家裏辦,有的在飯莊辦。
在家裏辦的,要跟辦喜事一樣,在院中搭棚,夏天搭涼棚,冬天搭暖棚。
棚內還要掛上八扇屏,上邊有“三國”、“水滸”等圖景,給老頭兒辦生日棚上的玻璃窗上還要貼上大紅的“壽字”、彩色的壽桃和大紅框。給老太太做壽,要貼“五福捧壽”的圖案,中間是一個圓形的壽字,四周圍繞著五隻彩色的蝙蝠,其意為“五福同壽”。
棚外還要搭起紅、黃兩色的喜慶牌坊或者是掛上紅、黃兩色的彩球,棚內擺放茶桌,棚口亦設有火壺茶杯給前來祝壽的親友提供茶水。
正房正廳設壽堂,作為拜壽行禮的地方。堂上正麵高掛繡製或繪製的壽星像,亦或是壽字中堂和壽簾,兩旁是壽聯。也有供上福、祿、壽三星像的,案上擺放著蠟扡、高點壽燭,還要一對插花用的花筒,另要擺放香爐,在香爐頂蓋上放一保持臥姿的梅花鹿,口內銜一靈芝。
如果是給老太太做壽,堂上正麵要懸掛紅緞繡的金色五福捧壽圖案,案前供放一尊麻姑獻壽像。案上擺放蠟扡,香爐蓋上有仙鶴叼蓮花、靈芝的造形。
案上的桌圍子是紅底,上邊繡上圓形的壽字或者是鶴、鹿、青鬆等彩色圖案。
案上還要擺放壽麵、壽酒五盞,按季節還可設鮮桃或蘋果、麵鮮、點心各五碗,上邊插著金壽字的供花。還要在蠟扡下邊壓著一份黃錢、紙元寶、千張,案前放著一塊紅墊子,以供跪拜者跪下叩頭之用。
平民小戶人家的壽堂是到香蠟鋪請一份木刻水色印刷的“本命延年壽星君”的神碼夾在神紙夾上。在堂屋的桌麵上擺上壽桃、壽麵,點上一對“大雙包”的紅燭,再壓上一份敬神錢糧,辦上兩桌簡單酒席,招待一下親朋好友就行了。
辦壽之日,壽星要身著帶有福壽圖案的袍褂坐在太師椅上,接受家人和親友的叩拜。
如是晚輩來祝賀,則必須要跪拜,並說一些吉利話。
要是平輩人叩頭時壽星要站起來做出用手攙的動作,表示請對方免禮。
如果前來祝賀的人是長輩,隻需拱手,受賀人還要主動讓長輩坐在自己受賀的席位上,給前來的長輩磕頭。
這時受賀者的晚輩家人站在壽堂兩旁,對前來拜壽的親友逐一還禮。親友的賀禮有壽幛,紅底金色,上邊繡著“仁者有壽”、“貴壽無極”等祝詞,壽樟一般都掛在棚裏的壽堂兩旁。
也有送壽聯的,像“九如天作保,五福壽為先”之類。
還有人送一些畫有鬆樹、仙鶴、野鹿、麻姑、壽星、八仙以及百壽圖的字畫,這些字畫一般都懸掛在壽堂兩壁上。
另外還有送綢緞、玉器、古玩、文房四寶的,也有的人用紅封套裝上現金送之。
做壽當日的中午、晚上,壽星會設宴招待親友。其酒席不一,有高檔次的宴席,也有普通酒席,但主食必須是麵條,因為過生日一般都要吃“長壽麵”。
富戶人家做壽,還要辦堂會,請藝人來此表演,其節目多種多樣,有地方劇種、京劇、雜耍等。
堂會結束後,壽星和眾親友齊集在壽堂內祭祀福祿壽三星及麻姑,將燈盤上放著的用彩色燈花紙撚成的燈花兒蘸上香油點燃,燈花的數目比做壽者的歲數多兩個(一歲一盞),即本命年和增壽年,晚上由壽星上香後點燃,然後由他的子女和親友每人托一個燈盤,列隊到大門外,將神碼、敬神錢一同焚化,叫做“送燈花”。壽典至此結束。
婚嫁習俗
舊京城裏市民的婚禮需要經過許多的繁瑣禮儀程序,並有其固定的形式,也就是過去所謂的“六禮”,包括納彩、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迎親等。
舊時有早婚早育、早生貴子之說,所以有的家庭在兒女十四五歲時就開始托親友或媒人保親,在兒女二十歲左右就開始為其張羅婚事。
媒婆是以說媒拉纖為職業的中老年婦女,她們很會察言觀色,發現誰家男女到了結婚的年齡,便主動找上門來為之撮合。做媒婆的交際麵寬,信息靈通,當然腿還要勤,嘴還要巧。有的是一人為兩家說合的,也有的是兩個媒婆分別給對方介紹。
通過媒人親友的介紹,男女雙方的家長如果感到滿意,就要過門戶帖。
當年議婚要考慮的因素很多,首先考慮的是對方的社會地位(包括政治地位和經濟地位),正所謂要“門當戶對”。尤其是在上層社會,要看對方家庭主要成員的爵位、官銜和品級是否與自家相當。其次,則要看姑娘的德才和容貌。在過去婦女不願下嫁而攀高的思想十分普遍。
在一般家庭,女方要對方男子身體健康,品貌端正,並且還要有一技之長。男方則希望對方女子要有家教,性情溫和,並能夠操持家務等等。除此之外,更要關注對方的家產和收入情況。
雙方家長經過一番考慮,權衡之後,如確實感到滿意就要過門戶帖,雙方都用紅紙折子,上寫姓名、年齡、籍貫、三代(即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的名號、民族、官職,然後讓給媒人轉交對方,就可以相親了。
不過,在過去是不允許男女雙方見麵的,所以相親時男女雙方當事人也就隻能來一個。
兩家經過查訪、相親之後,如果沒有異議,就要互換庚帖,上書出生的年、月、日、時,然後將其交給“星命家”測“八字”。
星命家們說男女雙方的屬相必須相配才能婚姻美滿,否則就會相克,測八字是古代卜婚的風俗,並無任何科學根據,隻是一種傳統的封建思想的產物。
如果男女雙方的八字相克,就不能成婚,有的人家為了成婚,就要暗中買通星命家,讓他在“八字”上略加改動,使男女雙方命相相合。由此可見這完全是一種騙術。
除了屬相之外,還要根據當事人出生之年的天幹、然後地支和陰陽五行的配合來測命相,其測算方法也極為複雜。在查出男女雙方的命相後,再按陰陽五行相生相克的學說進行核查,如果雙方相生就能結合,如果相克,則謂不合。
星命家根據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和命相寫出鑒定,再根據黃道吉日和喜神方位,擇定迎娶日期以及婚禮上應忌的屬相等,把內容都寫在一張紅紙折子上,即為龍鳳帖。在清代,隻有取得了龍鳳帖,才算履行了正式的結婚手續。
舊時男女雙方家庭為確定婚姻關係而舉行的儀式稱作“放定”,定禮即是“六禮”中的“納彩”,放定又有“放小定”和“放大定”之分。
放小定一定要選一好日子。一般平民家庭僅是男方送給女方一隻或一對金銀戒指,讓女方戴在手指上,其意為已經定婚。紳商富戶人家還要送給女方耳環、頸圈、戒指、手鐲四件首飾。滿族人送定禮是送“如意”一柄,還要送一些“大小八件”之類的糕點。
“放大定”相當於古代六禮中的“納征”、“納幣”,也就是男方向女方送彩禮,並通知女方迎娶日期,一般是在放大定後的兩個月到100天之間。送彩禮的數目根據男方的經濟條件和社會地位來定,少的為八抬、四抬、二抬,多的有十六抬、二十四抬、三十二抬不等,不論多少,但必須都是雙數。
“抬”就是“什盒”,有四層,每層放兩樣禮品,其禮品有活鵝一對、酒一壇、綢緞衣料、金銀首飾、紅蛋、龍鳳喜餅、喜果、茶葉,還有送給媒人的羊腿或豬腿,這些東西一般經女方家送給媒人,以示媒人為成就這樁婚姻沒少跑腿,略表心意。
抬夫抬著彩禮,在媒人和近親帶領下,送至女家。女方收禮後必要回贈筆墨紙硯和糕點果品與男方,作為回禮以示答謝。
按舊京禮俗,女家在出嫁的前一天要在下午把嫁妝送到男家。嫁妝的多少也不一樣,一般是根據女家的經濟狀況而定。有的則是根據男家送過來的抬數以一定之禮還之。一般富有人家在收到女方嫁妝後,還要迎妝謝妝。
放定之後,宅門府弟家庭舉辦婚禮一般要安排五天,還有安排九天的。除了迎娶新娘過門,還包括拜天地、坐帳、合巹、招待娘家人吃酒、回門等禮儀。舊時京城辦喜事一般都在自己家裏,也有一些因參加婚禮的親友太多,而自己家裏的居住條件又有限,到飯莊子裏去辦喜事的。
在家裏辦事,為了給前來賀喜的親朋好友招待酒飯,就要在院子裏搭建喜棚。
新婚夫婦拜天地、坐帳、合巹的地方稱為喜房。一般人家辦喜事都是把北房的東套間作為喜房。
房中設天地桌,用來供奉天地諸神,上供“百份”。桌圍繡有“牡丹富貴”、“鸞風和鳴”、“麒麟這子”等圖案。
喜房內炕上鋪的蓋的全是新的,牆壁糊成四白落地,貼上紅紅的雙喜字,地上鋪滿紅氈,炕的上麵掛著紅羅帳,帳前掛著一對紅喜字燈。
喜房是個神秘的地方,為了避凶趨吉,除了娶親太太、送親太太之外,其他人不能隨意進去。。
按京舊俗,迎親時,男方要請一全福不忌的年長婦女做娶親太太。
男女賓客來齊之後,迎娶儀式即可開始,娶親太大先到喜房給天地爺上香,院內鑼鼓喧天,新郎向天地桌上供著的“百份”三叩首,吉時到後,要請娶親太太照轎、熏轎。兩個茶房各托著一個銅茶盤,一個茶盤放著銅鏡、萬年曆、紅棉紙燈花、芭蘭香,另一個茶盤則放著蘋果和用胭脂染紅了的桂圓、生花生、紅棗、生栗子等喜果,和娶親太太走出喜房。
新郎以及娶親官客緊跟其後,最後兩個邊身穿大褂、青坎肩的小孩,一個手提包有蓋頭的紅包袱,另一個提著金銀水壺。迎親隊伍在喜氣洋洋的鼓樂聲中來至門外。
此時,娶親太太將喜轎內的燈點燃,然後依京舊俗則要照轎和熏轎,其意為驅邪、避煞。
做完這些,娶親太太盤腿坐在轎裏,不放下轎簾,這叫做“壓轎”。新郎和其他賓客都坐轎車或四輪馬車,跟在喜轎的後邊。
迎親隊伍在一片喜慶的鼓樂聲中來至女方家。一般行至街巷口則要止步,並大聲敲鑼。娶親太太先進門為新娘梳洗打扮,女家將門關上,等娶親的賓客陪著新郎來叫門。
這時兩家賓客要相互“鬥法”,女方賓客早已準備了許多難題、怪題讓男方來猜。此舉主要是為了等吉時。
直到新娘梳妝完畢,才打開大門,將一把小銅錢撒向門外,稱為“撒滿天星”。
然後,女家擺設宴席招待來賓,這種宴席不能真吃真喝,隻是一個禮節性的過場。
宴罷,新娘由娶親太太蓋上蓋頭,身穿紅色的轎襖,頭戴鳳冠霞帔,由送親太太攙著上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