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外城商業街(1 / 3)

2.外城商業街

前門地區——清乾隆年間北京商業最繁華的地區

清代乾隆年間,北京的商業市場經濟,已發展到鼎盛時期。前門大街、大柵欄一帶的繁華昌盛已遠遠超過了鼓樓、地安門和東四一帶。這裏店鋪林立,車水馬龍,人聲鼎沸,交易活躍。前門地區的經濟繁榮和它所處的地理位置、交通狀況和客觀環境有很大關係。

北京城西南的盧溝橋,自古以來就是北京的重要古渡口。戰國時期,太行山脈東麓一條南北的通道,連接了河北、河南、山西、陝西等華北大平原、西北各地與北京地區。這些地區的人們都是沿著這條太行山通道,再通過盧溝橋渡口到達北京的。所以,在金人趙秉文的《盧溝》詩中就有:“落日盧溝溝上柳,送人幾度出京華”的句子。從盧溝橋到北京,前門這條古道,最便捷的是進廣安門,經虎坊橋,走東北的斜街。這是首要條件。

京城改建之後,運河被一分為二,積水潭已與先前大不相同。從此,南來的船隻,由北京城東南角外的大通橋下通過,而不再經過積水潭。北京的商業中心由於大運河終點碼頭的南移,也從元代的積水潭、鼓樓一帶南遷至前門大街、大柵欄一帶。這是前門地區成為繁榮商業街的第二個有利條件。

手工業和商業得到了明朝政府的重視是第三個有利條件。據《明宣德實錄》記載:北京四門、鍾鼓樓地區聚集了許多從南京遷到北京的各種手工者。由此建立了前門外廊房一至四條胡同。當時,前門大街、大柵欄地區一帶建了許多前店後坊的店鋪,大多自產自銷,有的也銷售蘇杭二州的絲綢,江西景德鎮的瓷器,廣東佛山的鐵鍋,安徽的茶葉等貨物。

重要的地理位置也是前門地區成為商業街的原因之一。前門是明、清時期北京城的正南大門,前門內東西兩側設置了吏、戶、禮、兵、刑、工六大部等機關。這樣就為住在前門外一帶來京辦事的官員提供了方便。因此,前門外一帶光會館就設立了140多個。每逢貢院開科考試,應試的學子紛紛入住會館,自然使“前三門”、大柵欄一帶遊人增多,呈現出一派繁華之景。

另據《大清會典事例》記載:清朝初年,清政府為防止百姓借戲園之地滋生事端,下令除正陽門外,其他內城都禁止開設戲館。這就使得清中晚時期京劇興盛,全城官民,凡是喜好看京戲的都聚集到了前門、大柵欄地區。

還有一個原因是明代的娼院設於內城,都是官娼,進入清代,各朝皇帝曾下令禁止官娼,但卻屢禁不止。光緒年間,娼院在有名的“八大胡同”興起,雖然娼妓的興盛並不光彩,但卻在客觀上促進了前門大街、大柵欄一帶的繁榮。

此外前門大街、大柵欄一帶集聚了像六必居醬園、同仁堂老藥鋪、南聚慶齋餑餑鋪、三山齋眼鏡店、馬聚源帽店以及謙祥益、瑞蚨祥等綢布店等名店老店,吸引了很多顧客的光臨。

交通條件便利也是前門地區商業繁榮的主要原因之一。前門設有京(北京)奉(奉天)火車站(前門東站)和京(北京)漢(漢口)火車站(前門西站)。前門實際上成了北京與各省溝通的交通樞紐。遊客到京一定先經過前門,所以,使得前門大街、大柵欄一帶客流量增多。

這些有利條件,不同程度地促進了前門、大柵欄地區的繁華。

前門地區的著名店鋪

前門大街地區北從前門箭樓起,南至珠市口附近;東從西打磨廠東口、西興隆東口、大蔣家(大江)胡同起,西至煤市街。這裏店鋪多不勝數,而且涉及行業廣泛,著名的老字號也聚集於此。

前門地區的綢布店鋪有:謙祥益、益和祥、天有信、瑞林祥、瑞增祥、瑞生祥、福記、同義信、華繪、慶隆、裕順興、源隆祥、慶麗升、同信成、恒義昌、協成仁等。

帽莊有:馬聚源、盛錫福、森記、恒和等。

皮貨莊有:同義厚、忠興厚、罩茂祥、天興成等。

日用百貨店有:中興、億兆等。

鞋店有:步雲齋、萬慶齋、祥升齋、祥元齋、恒慶齋、寶華齋、武勝齋、天成齋、集升齋、廣升齋、內聯升、全升齋、步瀛齋、興隆齋、萬升齋、天源齋、天利齋等。

飯莊飯館有:福壽堂、天福堂、致美齋、泰豐樓、三盛館、同義樓、同興居、同興樓、天興居、會仙居、萬年居、晉陽居、豐澤園、一條龍、都一處、正陽樓、全聚德、便意坊、興升館,華北樓等。

幹鮮果海味店有:通三益、景泉湧、東鴻順、長發祥、同聚成、崇興號、瑞義祥、義吉成、永生源等。

茶葉莊有:森泰、慶林春、正興、正祥等。

銀錢業和爐房有:正通、隆聚裕豐、源豐、興成、天聚豐、源和、隆茂源、德成、徐康、鴻慶恒、雲益、乾豐等銀錢業。

交通、鹽業、聚興誠、中率、金城、華孚等銀號。以及聚豐、德順等二十六家爐房。

另有合盛永顏料館,公興紙鋪和敬記紙莊,永增軍裝局,正明齋餑餑鋪,合香樓香蠟鋪,六必居和天章湧醬園,萬昌錫器鋪、三山齋、寶豐齋眼鏡店,永安堂、慶熙堂和長春堂藥鋪,裕興昌估衣鋪以及由上海遷京的老字號正興德等。

大柵欄

大柵欄位於老北京中心地段,是南中軸線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已有580餘年的曆史。明清時就以繁華的商業區聞名。

大柵欄的由來,要追溯到明代孝宗弘治元年。當時的北京為了防止盜賊隱藏在大街小巷之內,就在街巷中設置了許多木柵欄。

據記載,雍正七年批準的外城柵欄有440座,乾隆十八年批準的內城柵欄有1919座,皇城內欄196座。

大柵欄原名稱是廊房四條,因為這條胡同的柵欄製作出色,保存較好,又逐漸為京城矚目。所以,這條胡同的就被稱作大柵欄了。

大柵欄位於天安門廣場以南,前門大街西側,從東口至西口全長275米。曆經500多年風雨滄桑,大柵欄已經店鋪林立,成為繁華的商業街了。11個行業的36家商店分布在這條街上,平均客流量15~16萬人,節假日更是達到20多萬人。老北京俗話說得好“看玩意上天橋,買東西到大柵欄。”“頭頂馬聚元,腳踩內聯升,身穿八大祥,腰纏四大恒”正是早年間大柵欄的地位和繁華景象的鮮明體現。

大柵欄聞名的另一個原因是老北京著名的老字號均開設於此。

明代開業的六必居醬園、清代康熙年間開業的著名國藥店同仁堂、嘉慶年間開業的馬聚元帽店、內聯升鞋店,以及後來擁有四個門麵的八大祥之一——瑞蚨祥綢緞皮貨莊等都開設於此。

吃喝有長盛魁幹果店、張一元文記茶莊、厚德福飯莊、全聚德等;娛樂則有慶樂園、三慶園、廣德樓等。民國初年開業的北京第一家電影院——大觀樓電影院也建在了這裏。

大柵欄街區呈“三縱九橫”的格局,“三縱”指的是煤市街、珠寶市街以及糧食店街;“九橫”指的是大柵欄的九條東西向的胡同。

如今的大柵欄依舊是一片商業街景象,除了舊址老房的北京絲綢商店、瑞蚨祥綢布店、內聯升鞋店、六必居醬菜店、榮寶齋文房四寶,還保留著當年的形象之外,其他都已經改換門庭,融入了當代風格。

大柵欄的著名老字號

大柵欄的店鋪是在庚子大火之後,經過修複或重建,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重新開業的。

從清朝末年至北京解放前夕,大柵欄裏路北從東往西的店鋪主要有滋蘭齋糕點鋪、晉昌果局、有福來紙煙店、文魁齋糖葫蘆鋪、天成信綢布店、東鴻記茶莊、聚興煙店、聚慶齋悖悖鋪、瑞蚨祥綢布店、二妙堂冷食店、慶樂戲園、吳德泰茶莊、同濟堂中藥鋪、盛祥新衣莊、聚興煙店、厚德福飯莊、晉陽會館、廣盛祥綢布店、鳳翔金店、豫豐關東煙店、一品齋靴鞋店、大香賓飯店、廣生行化妝品行、老德記大藥房、瑞蚨祥皮貨店、美華鞋店、香雲閣香蠟店、西鴻記茶莊、瑞蚨祥西號、老九霞鞋店、大昌源鞋店、廣德樓戲園、永順和幹果鋪、屈臣氏藥房、永和茶湯鋪、聚順和幹果鋪、永利果局等。

大柵欄裏路南從東往西的店鋪主要有長和厚絨線店、逸民藥房、長盛魁幹果店、四箴藥房、精明眼鏡行、東兆魁帽店、天蕙齋鼻煙鋪、及時鍾表店、恒義鍾表洋貨店、協盛祥新衣莊、宏仁堂藥鋪、德昌帽店、瑞蚨洋貨棧、步瀛齋鞋店、華美藥房、三慶戲園、三盛荷包店、張一元文記茶莊、東方鞋店、同仁堂樂家老鋪、達昌眼鏡行、聚文齋帽扇莊、歐美大藥房、聚明齋帽扇店、德隆皮貨店、老美華鞋店、雲香閣香蠟店貿棧、××銀號、華盛頓鍾表行、生大漆店、達仁堂藥鋪、大觀樓電影院、興順紙煙行白敬字眼藥房、遠東帽店、萬順果局、信增鍾表行等。

在大柵欄街內的老字號有祥義綢布店、聚慶齋餑餑鋪、瑞蚨祥綢布店、瑞蚨祥皮貨店、厚德福飯莊、豫豐關東煙店、一品齋靴鞋店、老德記大藥房、屈臣氏藥房、長和厚絨線店、長盛魁幹果店、精明眼鏡行、東兆魁帽店、天蕙齊鼻煙鋪、步瀛齋鞋店、張一元文記茶莊、同仁堂、宏仁堂、達仁堂以及大觀樓電影院等20多家店鋪。

崇文門外大街地區

崇文門是老北京僅次於正陽門的繁華之地,這裏店鋪林立,車水馬龍,人來人往,商貿活躍。這條大街繁華的原因主要有:

大街東側是自然形成的銷售各種手工業產品的花市集,城區百姓和東南郊一帶的農民采辦生活必需品都集聚到這裏,這為崇文門外大街的繁榮提供了條件。

南北大運河終點碼頭從積水潭南移至大通橋下。崇文門外大街到大通橋的距離要比前門近許多,因此對崇文門外大街的商業發展影響更大。

崇文門外大街明清時曾設有北京九門總稅務司。據《大明會典》記載:自明代開始,崇文門稅課司就成了總管北京九門進出貨物的總衙門。大街之東,花市上三條西口外南側設有止稅課司,1949年前是北平市外三區區公所所在地,新中國成立後,曾是北京市七區人民政府所在地。

崇文門稅課司從明弘治六年(1493年)設立,至民國十九年(1930年)撤消,曆經歲月變遷,在400多年的時間裏,由於這個稅課司署長期設在這條大街上,致使崇文門一帶“馬跡車塵互接連”曾經一度繁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