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徜徉服飾老字號(1 / 3)

8.徜徉服飾老字號

內聯升

內聯升鞋店,是河北武清縣人趙廷於清朝鹹豐三年(1853年)創辦的。

趙廷原來在東四牌樓附近一家靴鞋店當學徒,由於他心靈手巧,踏實肯幹,學徒期滿就得到當時清朝官員丁將軍的資助,開了自己的靴鞋店,並取名為“內聯升”。“內聯升”寓意連升三級,即穿了內聯升鞋店的靴子,可以青雲直上,飛黃騰達。這個別致的店名加上丁將軍的關係,一時吸引了很多達官貴族的眼球,來定做、購買朝靴的人絡繹不絕,生意十分紅火。

內聯升自己製做的朝靴,有選料真實,做工講究,穿著好看舒適的特點。其鞋麵所用的緞子選用南京生產的黑貢緞,這種貢緞色澤烏黑光亮,經久耐穿,不易起毛;靴底則有三十二層厚,但重量較輕。而且穿著舒適,輕巧,合腳,走路不會發出聲音,顯得穩重氣派,很受朝廷大臣的歡迎。

內聯升做鞋,都要先量尺寸,試穿鞋樣,直到顧客滿意。

為了滿足顧客多方麵的需要,店內還準備了一本“履中備載”的冊子,裏麵詳細記錄了王公大臣、高官厚吏的靴鞋尺寸、樣式以及特殊腳形。

這樣既方便了老顧客,使他們下次再定做鞋時,就不必再次量尺寸,而且給一些送禮的下級官吏們大開方便之門,為投其所好,這些官吏大都會去內聯升定做朝靴,作為禮物奉送給上司。

內聯升的另一種著名的產品是“老頭樂”棉鞋,既暖和,又結實,穿脫方便,深受老北京人的喜愛。“老頭樂”也叫“大雲棉鞋”,因其鞋幫上有用手工紮出的雲頭花紋而得名。此外內聯升的產品還有做工精細的小圓口千層底緞子鞋和小圓口千層底禮服呢鞋,這些鞋子的做工考究,選料嚴格,深受顧客青睞。

內聯升的千層底布鞋鞋底的製作,要經過七道工序。格褙堅決不用麻質、絲質和紅布(舊時男子忌諱衣履帶紅),而是用上好白布。

納底時選用產自溫州的上等麻繩,錐挺要細,勒得要緊,針碼要勻,拉力要大,每平方寸要納一百多針。

納好的鞋底要放到80℃~100℃的熱水中煮,然後用棉被包嚴熱燜,燜軟後再用木槌捶平、整型、曬幹,使幾十層布和十幾層袼褙組成的鞋底融合成一個整體,這樣製成的鞋穿著舒服,而且吸汗,穿久了也不會走樣、起毛。

緔鞋的技術要求細致嚴格,造型要美觀,大方。手工緔鞋時,要緊繃模型,使其平整服帖,緔鞋的針碼也應間距齊整,鞋幫與鞋底之間要嚴絲合縫,線緔均勻。

內聯升後來生產的雙臉帶筋的轎夫靸鞋,不但柔軟吸汗,而且行動靈活方便,很符合轎夫、車夫和腳夫穿著。

八國聯軍侵華時,內聯升店鋪也被外國強盜的大火化為灰燼,之後又在燈市口附近重新開張。民國時期,內聯升又遷到了前門外廊房頭條。時代在變遷,內聯升這家百年老店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堅持傳統特色,繼續以質量、信譽和悠久的企業文化吸引著新老顧客,以自己的獨特經營之道開辟著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

謙祥益

謙祥益,是位於前門珠寶市街北口的一家綢緞店,店麵裝扮得古色古香、莊嚴秀麗,非常引人注目。

謙祥益是孟氏資產。清嘉慶年間,孟興泰的後人孟毓溪開設恒祥染坊,地址選在了“山東第一村”周村,嘉慶末年,其遠房外甥董連雲由於精通經營之道,而且精明能幹,被提拔為經理,遂將恒祥染坊更名為謙祥益。之後,謙祥益的經營範圍大大擴展,先後在河北任丘開設分號,在上海開設住莊,隨著資本的積累,董連元又到北京,在前門外東月牆開設了分號,也就是北京的謙祥益。

北京謙祥益創建後,由於經營有方,生意極為紅火,不久又在前門外鮮魚口建“謙祥益南號”。

光緒八年(1882年),謙祥益再次擴大營業,在前門外珠寶市創建“益和祥”,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又在北京鍾鼓樓創建“謙祥益北號”。

到清末民初,益和祥先後在周村、任丘、上海、濟南、天津、煙台、蘇州、漢口、青島等地開設謙祥益綢布店20餘處,總投資白銀400萬兩,這時的謙祥益已經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的絲綢布匹店。

20世紀,由於戰爭頻繁,謙祥益也受到了很大的衝擊。昔日的主要服務對象,像王公貴族、八旗子弟、達官顯貴,勢力一落千丈,市場漸趨蕭條。“九一八”事變之後,謙祥益總號遷往上海,之後生意冷清,經營急劇惡化,昔日的輝煌隨著戰爭的來臨而淹沒了。

1949年以後,謙祥益的麵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現在的謙祥益,已成為一家其有先進經營理念和文化內涵、規模大、品種全的現代化企業,煥發著勃勃生機。

步瀛齋

步瀛齋鞋店於清鹹豐八年(1858年)創建,其經營格局同京城幾家著名字號相同,也是前店後廠。步瀛齋主要以當朝官員和達官顯貴為服務對象。

步瀛齋的鞋品種齊全,質量優異,既有選料考究、做工精細的緞麵手工繡花布鞋,又有實用耐穿、深受百姓歡迎的“棉花簍”(也叫大雲棉鞋,以保暖和做工精細著稱,很受老年人歡迎);還有耐磨耐穿的股子皮雙臉靸鞋。這種鞋很適合舊時蹬三輪車的腳力工人穿。

進入民國時期,由於列強的侵入和社會觀念的轉變,手工製作的布鞋已經不能滿足顧客的需要,所以步瀛齋又從上海等南方城市進購了皮鞋的生產工藝,使其成為北京最早經營皮鞋的店鋪之一。步瀛齋南北鞋型薈萃皮鞋布鞋齊備,一時在京城鞋業中名聲大振。

另外,步瀛齋始終堅持誠信經營,“和氣步瀛齋”的經營理念,使生意日益興隆。

此後的幾十年,步瀛齋的名號響遍了中國的大江南北,產品一直暢行不衰。

然而,花無百日紅,進入新的曆史時期後,步瀛齋這個擁有金字招牌的百年老店,在商品經濟大潮的衝擊下,也麵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但是,步瀛齋仍然保持品種齊全的經營特色。不管高檔的進口皮鞋,還是價格便宜的布鞋,在步瀛齋都可以買到。“不怕利微,隻求貨全”,是他們不變的承諾,並且作為經營訓條堅持發揚下去。

正是這種獨到的經營方式,給步瀛齋贏得了無數回頭生意,難怪顧客說:“買步瀛齋的鞋,穿在腳上,暖在心裏”。

現在,步瀛齋鞋店經營的鞋品種多達5000多種。除了經營自己生產的布鞋、休閑鞋以外,還經營各式男女皮鞋、布鞋、膠鞋、旅遊鞋、拖鞋和童鞋。這個京城百年老字號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將中國的傳統鞋文化發揚光大。

瑞蚨祥

瑞蚨祥,位於前門外大柵欄路北,是京城著名的百年綢布老字號。

瑞蚨祥的分界者是祖籍山東濟南府章丘縣舊軍鎮的孟鴻外。孟家祖輩就是開布行的,實力較為雄厚,早在乾隆年間就在號稱“山東第一村”的周村開設了“萬蚨祥”,以經營絲綢棉布為主,兼營金店和錢莊。“蚨”取“青蚨”的意思,寓意為銅錢。據說青蚨有還錢的本事,與商人逐本求利的願望相符。

清同治九年(1870年),孟家兄弟分家以後,各自開了分號,孟鴻升在濟南自己開了一間布店。

清光緒六年(1880年),孟鴻升的兒子孟洛川接掌店鋪。由於他腦瓜靈活,善於經營,使瑞蚨號生意更為興旺。之後又擴大了店麵,並把“瑞蚨號”改為“瑞蚨祥”,並且在章丘開辦了織布廠,生產一種土布——大撚布。這種土布,用木機紡織,用土法印染,織成的布厚密,耐磨耐穿。

光緒十六年(1890年),孟洛川了解到北京的市場行情,於是派在店中做夥計的遠房侄子孟覲侯將山東大撚布運到北京出售,竟然很快就賣完了。

之後,孟洛川出資,派孟覲侯在京城前門外鮮魚口內抄手胡同開設了“鴻記布店”,以批發自產的大撚布為主。為了節省運送布匹的時間,孟洛川還曾經修建了章丘到天津的道路。鴻記布店的大撚布都是用馬車運進京,再銷售,一時生意興旺。維新變法之後,為適應消費需求,擴大銷售規模,布店還經營洋貨。

光緒十九年(1893年)孟洛川又投資百萬兩白銀,在大柵欄正式創辦了“瑞蚨祥綢布洋貨店”。該店以經營絲綢、布匹、皮貨、洋貨等高檔時尚產品的批發和零售業務為主,還是由孟覲侯主要負責。新開張的瑞蚨祥,憑借其商品齊全、貨真價實、服務周到的特色贏得了顧客的好評。不久就躋身於京城布店“八大祥”之首,這與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和經營有道有很大的關係。

瑞蚨祥開張的第七個年頭,生意勝極一時。不幸的是,正當瑞蚨祥的生意蒸蒸日上之時,八國聯軍侵入北京,瑞蚨祥慘遭洗劫,損失慘重。

浩劫之後,孟覲侯緊急從天津、青島等地瑞蚨祥商號抽調存貨,補充北京貨源,從而使北京瑞蚨祥店鋪得以恢複營業。同時又積極籌劃重建瑞蚨祥。

孟覲侯在瑞蚨祥廢墟上重建的二層樓鋪堅固美觀,外飾磚雕,是一座典型的西洋建築。

重新開張後的瑞蚨祥,除主營綢緞布匹之外,又兼營呢絨、鍾表、化妝品等洋貨,生意日益興旺發達。

民國年間,孟家看準商機,又陸續新開設了四個商號,擴展了地盤。瑞蚨祥的五大商號都位於大柵欄,自東向西分別為瑞蚨祥東鴻記茶葉店、瑞蚨祥綢布店(即總店,也稱東號)、瑞蚨祥鴻記皮貨店、瑞蚨祥西鴻記茶葉店和瑞蚨祥西鴻記綢布店。

新中國成立後,瑞蚨祥進行了公私合營,在京的五個字號合並為一,以經營綢緞、呢絨、皮貨、布匹為主。改革開放後,瑞蚨祥申報注冊了自己的標識,多品種的民族傳統服飾已批量生產,投放市場後反映良好。百年老店瑞蚨祥,陸續以其獨特的經營和管理方法,吸引了廣大顧客,並且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馬聚源

馬聚源帽店,於清嘉慶十六年(1812年)在前門大街鮮魚口正式開辦。原來隻是自產自銷的帽子小攤,由於店主馬聚元善於經營,規模越來越大。為了滿足不同顧客的需要,他還開發出了上自宮廷、下至百姓都可以戴的帽子,到了清朝末年,馬聚源已經位居北京帽業之首,人人都以擁有馬聚源的帽子為榮。

馬聚元是地地道道的農民,14歲到北京,先後在成衣鋪、帽子作坊當學徒。帽子作坊的掌櫃手藝很好,馬聚元在學徒過程中,細心琢磨,很快就掌握了製作帽子的手藝,也積累了管理經驗。

學徒期滿後,馬聚元便租了間小房,買來原料自己加工帽子,然後將自己製作的帽子帶到打磨廠、花市一帶銷售。後來又在前門大街鮮魚口擺了上帽子攤,因為帽子質優價廉,贏得了許多顧客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