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嘉慶二十二年(1818年),馬聚元盤下一間店麵,裝修之後,馬聚源帽店正式開張。
馬聚源帽店自開業起,生意一直很好。一次一位姓張的官爺從這裏買了一頂帽子,被馬聚源帽子的製作講究,用料真實,做工精細所吸引。於是,經這個當官的牽線,馬聚源開始為朝廷做纓帽。從此,馬聚源開始為貴族階層提供服務。
清鹹豐八年(1859年),馬聚源身患重病去世之後,馬家想把店鋪出售,回鄉過日子。還是那位張姓官爺出錢買下了鋪子,安撫好原來的店夥計,並讓李建全當掌櫃,依然沿用馬聚源的名號繼續經營。
李建全接手後,因有其主人在朝廷當官的優勢,使得帽店經常有軍政界的人士光顧,客流量大大增加,而馬聚源帽店的名號也不徑而走,成為京城的知名品牌。
清政府被推翻後,馬聚源店主要生產瓜皮中帽和將軍盔。馬聚源在縫製這種瓜皮帽和將軍盔時,隻需三針,被人們稱為“馬三針”。這也成為馬聚源帽子的一個標誌。
解放後,馬聚源由鮮魚口遷至前門大柵欄,以經營少數民族帽為主。
天成齋
天成齋鞋店於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開業,位於前門外鮮魚口西北口路北。是一家自產自銷的鞋店,製作的靴鞋以材料真實、做工精細、結實耐穿為特點。從開業以來,生意興隆,逐漸發展成馳名老店,並擁有天源齋、天利齋、天華馨、天成齋等幾家鞋店分號。
天成齋的鞋,以質量好、堅固耐穿為特色,受到老百姓的喜愛。老北京曾經有“富人買鞋去內聯升,窮人買鞋進天成齋”的說法。天成齋生產的鞋,有適合普通城鄉百姓穿的直腳圓口鞋,有八旗兵、綠營兵、轎夫、跤手、趕腳的常穿的足青布雙臉鞋,有腳行(搬運工)、趕車的喜歡穿的靸鞋,有老人冬天穿的大雲頭“老頭樂”,以及下雨時穿的油靴。由於滿足了不同消費者的需要,天成齋有規模廣大的顧客群。
同治年間,因生意興隆,人手緊缺,天成齋在鮮魚口布巷子壯口路東開設了第一個分號天源齋鞋店,光緒年間,又在鮮魚口中間路南開了“天成齋分號”。隨後,天利齋鞋店又緊挨著天成齋分號東側開張了。到了民國年間,天成齋專賣女繡花鞋和各式皮鞋的天花馨鞋店又在鮮魚口路北開張。天華馨的名字一看便知是為女士服務的專店。這幾家分號的開設,使天成齋的生意日趨紅火,名聲也越來越大,天成齋的牌子不僅在京城叫得響亮,就是城郊,也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天成齋經營的代表產品是雙臉鞋和靸鞋。雙臉鞋的前麵縫有兩條平行的皮條,既好看,又結實、耐穿。天成齋的雙臉鞋有兩種,一種是青布麵雙臉鞋,適合勞動的人穿;一種是善撲摔跤的穿的緞子麵和禮服呢麵的雙臉鞋。
靸鞋的前麵也縫有兩條皮臉,比雙臉鞋更結實、耐穿。靸鞋也有兩種,一種是搬尖靸,一種是長臉靸。
此外,天成齋也經營老頭樂、油靴等大眾喜愛的鞋。
天成齋老字號鞋店在經曆百年之後,時至今日依然延續著當年的風格,並且不斷發展壯大。
雙順成衣鋪
晚清時期,雙順成衣鋪的創始人韓俊峰出生在河北省深縣安家莊一個農民家庭。由於人多地少,在家裏無法維持生計,故在他十四、五歲時,他父親就將他送到京城一家成衣鋪做學徒。
按當時的規矩,學徒第一年就是做一些雜活。比如給師娘看孩子,幫廚師買菜做飯等等。等到第二年,他才可以跟師傅們學手藝。
開始也隻是做一些簡單活,例如編紐扣、打架子等。再過一段時間,大師哥開始教他縫邊、跑直趟等基本功。
由於韓俊峰聰明、勤奮、尊敬師長,師傅們都很喜歡他,也樂意教他。
三年後出師時,他對粗活細活,男活女活已樣樣精通,並且他的手藝也逐漸得到人們的認可。
出師後,他繼續留在本店做衣服。由於他做工好,不少顧客點名讓他做。他的名氣越來越大。但韓俊峰不改誠實厚道的做人原則,仍然任勞任怨,踏實肯幹地做著自己的事。
一次突發事件,改變了他一生的命運。有一天,家裏來人說急需幾十元錢,韓俊峰便去向掌櫃借,他想:“我這樣盡力為他工作,應該能行吧”。誰知老板竟然一口回絕。這件事對他打擊很大,也使他產生了一個堅定的念頭——辭職。在年底結完工錢後,韓俊峰提出辭職。掌櫃挽留,並托人說合,但韓俊峰已經決定的事情是不會改變的。
辭職以後,韓俊峰買了些做衣服的家什,就開始走家串巷地上門給人做衣服。由於他手藝高,為人又十分誠懇,所以生意做的很好,也積累了一些資金。
20世紀20年代初,他在朝陽門內老君堂找了幾間房子,招收了三四個工人、兩個徒弟,正式成立了雙順成衣鋪。
新店開業後,韓俊峰保持農村人淳厚的性格,真心誠意對待職工和顧客,他堅持以質量求生存,以信譽求發展的原則,很快就使雙順成衣鋪顧客盈門,生意興隆。
韓俊峰是一個非常開明的老板。他發工資時采用固定工資和分成工資兩種形式,工人可自由選擇。
分成工資包括“四六分成”和“倒四六分成”。吃櫃上飯的職工“四六分成”,按本人做活收入總數的六成給櫃上,自己得四成;不吃櫃上飯的職工“倒四六分成”,按本人做活收入總數的四成給櫃上,自己得六成。
這種做法極大地調動了職工的積極性,因此,即使逢年過節,活兒忙時,讓職工加班他們也心甘情願。
除此之外,韓俊峰還十分關心職工的生活。不管是那個職工家有事,他總是盡力幫忙。由於老板善於經營,職工的積極性又高,所以雙順成衣鋪的生意越做越紅火,規模也不斷擴大。
從晚清到民國,隨著西方文化的傳入,人們的思想和審美觀念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西洋裁剪技術進入京城,傳統服裝不論是從麵料還是到製作都受到很大的衝擊。韓俊峰順應時代潮流,根據人們觀念的改變,勇於改革、積極創新,及時製作出了既美觀得體、又舒適耐用的衣服。
韓俊峰和店中師傅對旗袍所做的改進,使他贏得了京城“旗袍大王”的美稱。
舊式旗袍的衣領是元寶式,服體寬大,卡腰窄小,下擺也很大,大襟是開到底。這種服飾使婦女的行動十分不便。
韓俊峰敏感地察覺到婦女的這種需求,並和店中師傅不斷研究試做新款式,最終獲得成功。
新款的旗袍,把元寶高領改為後高前矮的領子,看著美觀,穿起來也舒服;大襟也不再是一開到底,而是大邊小開襟,上邊套頭,卡腰大小隨體。
新式旗袍剛一推出,就得到了婦女們的認可,沒過多久,韓俊峰研製的新式旗袍就大量地出現在公眾場合,成為當時一道最靚麗的風景。
韓俊峰並沒有滿足,他又在使用麵料等方麵進行創新,縫製出了絲絨旗袍、半袖旗袍、凡爾丁旗袍等多個品種,豐富和發展了中式服裝。
雙順成衣鋪完善的服務得到了顧客的一致好評。為了方便顧客,他們還把那些經常來店訂做旗袍的顧客的尺寸,以及喜歡的樣式記錄在冊,隻要顧客需要訂做,便可以在最快的時間內製作最得體的衣服,並送貨上門。
解放後,雙順成衣店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既服務於大眾,又為國家領導人參加國際活動服務,為我國的服裝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天合成絨線鋪
享譽京城的大合成絨線鋪位於崇文門外花市大街路北,創辦於清光緒三年(1877年)。這裏經營的貨物齊全,有針、線、肥皂、堿、梳頭油等婦女生活所需用品,而且貨真價實。因此,城鄉顧客都喜歡到天合成買東西。天合成絨線鋪在門前掛了個大煙袋鍋的幌子,故人們都習慣稱之為“大煙袋鍋”,而對它的本名卻是知者甚少。
天合成絨線鋪的創辦者劉福成,是河北衡水縣人。為人忠厚老實,勤儉肯幹。他十四五歲時,就來到北京謀生。初到北京,由於年齡較小,就在杠房和喜轎局幹活兒,靠給富戶出殯或娶媳婦辦喜事時打執事賺幾個錢。一年後,他把靠省吃儉用積攢的錢拿出來,做起了小買賣。他賣過花生、豌豆、排叉和糖果。後來,他挑起貨郎擔,搖著銅鈴,走街穿巷跑鄉下去賣針線。
劉福成很能吃苦,挑著貨郎擔,一走就是一天。每到農曆一、三、五等單日子,就在城裏挑著貨郎擔轉;二、四、六等雙日子,就下鄉。
劉福成做買賣說話和氣,為人忠厚誠實,貨真價實,所到之處,顧客都願意買他的針線。
兩三年過去了,劉福成的生意做得很順當,加上他平時也很節儉,除每年給家裏捎幾個錢,自己也小有積蓄。
有一天,劉福成聽一個街坊說,花市有一家小雜貨鋪要關張。於是,就托人把這個小雜貨鋪盤了過來。
清光緒三年(1877年)端午節這天,劉福成取“順天時,合人意,事業成功”之間,給自己的小店取名“天順成”,然後就正式掛牌開張了。
劉福成雖然沒有在店鋪裏做過學徒,但畢竟也做過多年的小買賣,走過許多地方,也經曆過許多事,可謂見多識廣,所以開業後,無論是店裏店外,還是進貨售貨,以及對學徒的使用,他都管理得井井有序,生意也很興隆。
俗話說“不怕不賣錢,就怕貨不全”。劉福成深知這個道理,所以凡是女用的一切商品,他都調得很齊全。如婦女繡花和做衣服用的繡花針、大小鋼針、頂針、剪子,色色棉線、絨線,各種紐扣等。
婦女梳洗用的胰球、玫瑰堿、蓖子、梳子、梳頭油、紅絨繩、胭脂、疙瘩針、頭網等。
還有旱煙袋,各種荷包、布襪子等。
天合成的貨物不但品種齊全,而且講求質量,那怕進貨價高一點,也要進好貨。比如說鋼針,都是從南河漕有名的“鋼針張”那兒進來的;頂針從住在大石橋的“頂針李”作坊中選購;胰球和玫瑰堿專從前門外珠寶市的花漢衝進貨。
劉福成做買賣一向的做法就是薄利多銷。人常說買東西要貨比三家,尤其是勞動婦女買東西更是精打細算,不僅貨要好,而且價錢還要便宜。
劉福成想辦法進便宜貨,降低成本,廉價出售。進棉線時,他專門進單股線,然後讓學徒加工成合股線。這樣貨價就會大大降低,而且天合成還比別家店鋪多給一兩圈線。就是這一小小的舉動,為天合成招回了不少的回頭客。
老北京人很講禮貌,婦女的規矩更多。因此,他們總是笑迎顧客,以禮相待。
庚子事變(1900年)前夕,天合成的顧客每天都很多,生意自然也是越做越紅火。逢花市集時,顧客就更多了。有些顧客還專門從遠處慕名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