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領略文化老字號(2 / 3)

除收藏書籍外,文奎堂還經常印新書出售。文奎堂印製的書籍很多,主要有:清青浦吳廣成撰寫的《西夏書事》、清富察敦崇撰寫的北京曆史風俗文化方麵的《燕京歲時記》、清雲間徐子室編輯的中國古典戲劇方麵的《南曲九宮正始》等。這些印製的書籍,都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這些書籍的出版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喜愛,同時,也使更多的人也認識了文奎堂,它的名氣逐漸傳遍了京城。“內外城書肆,文奎閣為冠”足以顯示出它當時的勢力。

王雲端去世後,他的兒子王金昌繼任文奎堂老板。王金昌遵從父親的遺願,繼續經營文奎堂。此時印書、售書的店鋪已大都轉移至琉璃廠一帶,也就是說琉璃廠已主導了京城內的文化銷售市場,隆福寺文化市場開始蕭條,文奎堂的生意也日漸衰落。

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對北京的書肆業和琉璃廠文化街進行了整頓和調整,文奎堂遂由隆福寺街遷到西琉璃廠,重新建店營業。

鬆筠堂

鬆筠閣是由河北衡水人劉際唐於光緒年間經營的一家古書店。當時是在東地藏庵,後來於民國元年(1912年)搬到東琉璃廠路南,民國六年(1917年)又搬遷到南新華街路東,後來又搬遷至廊房頭條。

民國十年(1921年)以後,劉際唐之子劉殿文發現當時的文化人對雜誌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而且利潤也極高,於是他開始搜集各類雜誌。並以雜誌為主要經營業務。他精於雜誌目錄的研究,還親自著寫了《中國雜誌知見目錄》,人稱“雜誌大王”。

“鬆筠閣”門額懸掛的橫匾,出自戰國著名文化人士“鄧拓”。如今的鬆筠閣主要經營一些字畫,新的店麵和墨緣閣同用一樓,鬆筠閣占用東麵三間的上下層,兩家的結構基本相同。

肆雅堂

肆雅堂,位於東琉璃廠街路南104號,是清光緒年間河北束鹿人夢鬆創辦的。

據清末繚荃孫所著《琉璃廠書肆後記》中記載:“……肆雅堂,肆主丁子固,得崇雨書瓴之書;先為湖南柳橋收購舊籍,柳橋歿,又捆載其書來京售之,善裝潢……”

還有,在孫殿起著《琉璃廠書肆三記》中有記載:“肆雅堂,(主人)丁夢鬆,原名清喜,字子固,束鹿縣人,於光緒年間開設,多板本書,並精工裝潢。”

從史料記載中我們可以發現,肆雅堂創建的時間應該是在清朝末年,除了經營古舊書籍,肆雅堂最著名、最具特色的便是裝裱碑貼、書籍、書畫等。

清代以前裝裱技藝最出色的是蘇州匠人,稱為“蘇裱”。清乾隆、嘉慶後,北上的匠人在原有技藝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又稱“京裱”。

清末民初之際,裝裱名手都集中在肆雅堂和肆文堂兩家。所以肆雅堂裝裱的碑貼、書籍、裝潢書畫非常出名。

來熏閣

在北京琉璃廠文化街,“來薰閣”是非常有名的一家店鋪。它創辦於清鹹豐年間,起初來薰閣不是書店而是古琴店,後來由於經營不善,生意虧損,經營者陳氏就將店鋪轉讓給別人。

來薰閣陳氏的本族中有位叫陳質卿的年輕人,曾在另一家古舊書籍鋪做學徒,對古舊書籍有一定的了解。後來經過他的努力,終於籌得一筆資金又將來薰閣贖了回來,並於民國元年(1912年),開辦了這家來薰閣書店。

來薰閣書店開辦之初,隻有四五個學徒,隨著營業的發展,生意越來越好,就逐漸增加人員,在生意最興隆時,來薰閣的學徒和夥計增加到十幾個人。學徒以做雜活為主,店夥計則有嚴密的分工,有的專門負責在外收購圖書,有的以修補破舊圖書為主,活少時還要幫助門市上招待買書的人,有的專門負責書的銷售。

收購古舊圖書,特別是年代久遠的典藏必須有鑒別古書版本的能力。來薰閣裏除掌櫃陳質卿外,還有他的侄子陳濟川也可以到查驗圖書辨別真偽。陳濟川從十幾歲就在來薰閣學徒,在陳質卿身邊多年,自然會學到許多這方麵的知識。

來薰閣收購圖書主要通過門市收購,舊貨市場選購,還有便是到藏書家中收購。總的說來,門市上和舊貨市上,收進來的都是普通的和數量極少的舊書。而在藏書家則可以收到許多珍品、佳品和大宗圖書。

民國十一年(1922年),故宮處理一批舊物,其中有幾千麻袋的破損明清檔案和曆代圖書。來薰閣派出了三個人,在故宮收進來十幾麻袋的圖書。

又據《琉璃廠小誌》上記載:來薰閣於“1938年曾購天津李善人家古書一批,約兩大卡車,其中宋元版數種;同時又以一千八百元得南宋刊本《歐陽行周集》二冊”。

除此之外,“又曾於日寇侵占北京時期購得上海孫毓修藏書一批。與隆福寺修綆堂等合購浙江嘉興沈氏愛日廬藏書一批,其中多佳本。又收購百回本《水滸》,明萬曆間刻本,實為罕見,近已鉛印”。

來薰閣到藏書家那裏收購大宋圖書,讓人們對它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為它贏得了信譽,來此購買珍品、佳品的人自然逐日增多。

來熏閣收進的古舊圖書,比較完整的可以擺到門市書架上出售,而那些殘損的,如蟲蛀、受潮或撕毀的書籍,就要進行修補加工。修補破損的古舊書籍必須要有水平高的人來做,要根據其朝代的不同,紙張的不同,版式的區別,以及損壞的程度,經過浸洗、刷汙、平整、修補,方能使破損的書籍恢複如初。

來薰閣的生意十分興隆,幾家高等學府和一些有文化的人經常到這裏購買圖書,著名專家、教授也經常光顧這裏。像魯迅、朱自清、鄭振鐸等都是這裏的常客。

來薰閣很會做買賣,他們在店堂內擺設幾把椅子,此舉大大方便了客人看書和選書,而且還備有熱茶供客人飲用。店中學徒和夥計都必須熱情為客人服務,這是來薰閣的店規。熱情而周到的服務使來薰閣的生意越來越好。

新中國成立後,1956年全行業參加了公私合營。後來,來薰閣是中國書店的一個門市部,繼續服務於讀者,服務於社會。

清秘閣

清秘閣畫店位於北京西琉璃廠文化街路南,是一家老字號畫店。

“清秘閣”名稱原為元代著名書畫家倪瓚(號雲林)藏書閣所有,也有人認為取自唐張九齡詩句“軒掖殊清秘,才華固在斯”,是文人雅士、博學鴻儒聚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