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領略文化老字號(1 / 3)

9.領略文化老字號

榮寶齋

榮寶齋是中外聞名的文化老字號,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悠久曆史。榮寶齋坐落在北京和平門外琉璃廠西街,是一座充滿古典氣息的高大仿古建築。

榮寶齋原名鬆竹齋,創建於清朝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鬆竹齋的創辦者是一個姓張的浙江人,他最初是開辦了一家小型南紙店。紙店的經營範圍主要是三部分:一是書畫用紙,以及各種扇麵、裝裱好的喜壽屏聯等等;二是各種筆、墨、硯台、墨盒、水盂、印泥、鎮尺、筆架等文房用具;三是代客訂購書畫篆刻家的商業作品,並按一定比例從中提成。

鬆竹齋的生意原本十分紅火,但是,鋪東張姓不善於經商,也不過問生意上的事,致使生意一天不如一天。尤其是鴉片戰爭後,鬆竹齋的生意十分慘淡。後來,店主聘請廣交京師名士的莊虎臣為經理,並在1894年將店名改為榮寶齋,取“以文會友,榮名為寶”之意,還請當時著名的大書法家陸潤庠(清同治狀元)題寫了“榮寶齋”的大字匾額。經過這一番調整,榮寶齋的生意越來越好,而且在北京眾多南紙店中一舉成名。

榮寶齋作為北京文化的老字號,收藏了許多文房珍寶:有明代的程君房的百子圖墨,清代金漆五彩毫宮筆、宮廷用紙、水晶印泥盒等等,還收藏了世界上最重的黃田石,它的重量為4275克。

榮寶齋在經營活動中注重書畫珍品的收藏,有“民間故宮”之稱。的確,榮寶齋在經營生意的同時,還收藏了許多古代珍品,其中包括:元代的吳鎮、盛懋的作品,明代的“明四家”徐渭、陳道複、陳洪綬、董其昌的作品,清代的石濤、“四王”、“揚州八怪”的作品等。

榮寶齋經營的書畫藝術品檔次很高,集名家名作於一體,從不用膺品及劣次作品充數;榮寶齋經營的文房四寶也都是著名產地的產品。由於他們信守“誠信為本、貨真價實”的經營方針,從麵獲得了社會的認可,人們的信任。

榮寶齋還對傳統雕刻印刷術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同時,他們繼承傳統雕版印刷,改進木版水印,其水印技藝也是名揚海外。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榮寶齋不論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還是對我國傳統技藝的發展都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榮寶齋作為京城的文化老字號,始終與中國傳統文化血脈相連。每一代榮寶齋人都堅持“以文會友,榮名為寶”的宗旨,始終不忘自己的社會責任,努力將中國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一得閣

北京一得閣是中國墨汁製造的第一家,於清朝同治年間由謝崧岱創建,至今已有140餘年的曆史了。

謝崧岱是南方人,進京參加會試,不幸名落孫山。家境並不富裕的他決定在京尋找新的出路。謝崧貸是讀書人,由於他知道研墨耽誤寫文章的時間,就決定在京城開設一間製造墨汁的作坊,他親自寫了一副對聯讚美墨汁。上聯是:“一藝足供天下用”,下聯是:“得法多自古人書”。並取兩聯的第一個字作為自己作坊的招牌,即“一得閣”。謝崧岱親自書寫的匾額“一得閣”至今保存完好,雖曆經百年風雨,卻依舊神采奕奕地高掛在琉璃廠門市部。

清同治三年(1865年),謝崧岱的作坊在城南(今東琉璃廠67號處)正式開張。由於“一得閣”所處的地理位置較好,開張後,生意非常興隆。後來,謝崧岱將一得閣傳給他的弟子徐潔繽。

謝崧岱是河北省深縣人,此人頭腦聰明、靈活,經營有其獨特的方法,為擴大生產開設了墨汁製造廠(現廠址:北京宣武區南新華街25號)。他沿用了人工古法製作墨汁,還先後在文人聚集的天津市和鄭州市開設了分店,在上海和西安市聯合辦專營代銷店。

一得閣生產的墨汁有兩大類,一類為“油煙類”,一類為“鬆煙類”。

“油煙”類的品種有:雲頭豔墨汁、蘭煙墨汁、亮光墨汁、桐煙墨汁、大單童和雙童墨汁、油煙墨汁等。

“鬆煙”類的品種有:阿膠鬆煙、五老鬆煙、小鬆煙等。

油煙墨汁是書畫家們首選的佳品,書寫小楷字和工筆畫時“鬆煙”則為最佳墨汁。墨汁的配方比例按照季節氣候進行調整,以適應季節的氣候變化。

除了墨汁外,一得閣的當家產品還有印泥。一得閣生產的八寶印泥也是曆史傳統的產品。它的製作既要有稀有珍貴的物質,又需要百年的蓖麻油進行調製,然後經過太陽曬和冬天的自然冷凍,方能一年四季適用。

一得閣印泥的特點是:顏色純正、印鑒清晰、不怕日曬、不怕火烤、不怕水浸、久存不幹、氣味清香。不論在那裏,隻要有中國的書畫,就一定會有一得閣的八寶印泥和一得閣的墨汁,這便是一得閣名揚中外的原因。

一得閣從清朝時期就把產品質量放在第一位,一百多年來,他們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多次改造古老的機器設備,並采用科學的生產工藝及先進的檢測儀器生產及檢測產品,使其生產和技術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總結出它有十大特點:墨跡光亮,耐水性強,書寫流利,寫後易幹,不湮紙,不褪色,適宜拓裱,濃度適中,香味濃厚,四季適用。直到今天,一得閣墨汁仍以其獨特的特點,受到人們的信任。

文奎堂

中國古代的書肆,又稱書坊、書鋪,是集搜集、銷售和刻印、出版圖書為一體的店鋪。文奎堂就是一家以刻印、出售古、舊書籍為業的百年老字號書肆。文奎堂始建於清朝光緒七年(1881年),創建人王雲端,字輯五,河北束鹿人。文奎堂原址在東城區隆福寺街路南。它以曆史悠久,藏書豐富,旺銷旺購而聞名於京城。

自清朝乾隆年間編撰《四庫全書》開始,宣南地區雲集了大量來自全國各地的文人墨客,由於來往的文人眾多,便逐漸形成了以琉璃廠為中心的文化市場。

文化市場的形成致使琉璃廠周圍的書肆大量湧現,同時,在琉璃廠還有經營各種字畫、古玩、文房四寶等商品的店鋪。

這種眾多文化的融合和眾多商家林立在這裏,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文人學者來這裏觀賞,或購買書籍。當時,《四庫全書》的主修官大學士紀曉嵐,以及《四庫全書》的其他編修官員,也經常到琉璃廠搜集和查閱一些珍貴的文獻典籍。

王雲端就是在這種激烈的競爭環境下,進入京城圖書市場,開始了自己的創業和經營的。他深深地明白,隻有樹立自己的品牌,才能開辟出屬於自己的天地。

據史料記載,福隆寺街,舊書店的曆史最早,書肆最多,但藏書最多的隻有文奎堂、修綆堂、修文堂等寥寥兩三家。文奎堂的藏書,除了在書肆上收購之外,還大量搜集和購買名人藏書,其中還購買了清朝最後一位皇帝溥儀的大量藏書。

1925年,文奎堂與待求書社、晉華書局合夥購進徐梧生的大量珍貴藏書,其中包括宋版的《史記》、《晉載記》、明初補本的元刊《玉海》,明朝正德刊本《百川學海》、錫山安氏活字本《顏魯公集》、元俞和手抄本《琴史》、明藍格舊抄本《太平禦覽》、《文苑英華》、《古今歲時雜詠》,紀昀批校本《李義山詩集》、初印精刻本《言刃庵集古印本》、《經義考》、《助字辨略》等珍稀版本書籍。由於擁有大量的古珍本、絕版書籍,吸引了大批的文人學士,致使其生意日漸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