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金元時期的初建
傳說,浩瀚的東海上有三座仙山,分別叫做蓬萊、瀛洲和方丈,山上住著長生不老的神仙。
秦始皇統一我國之後,曾派方士徐福前往東海尋找不死藥,可是一無所獲。
到了漢朝,漢武帝也做起了長生不死之夢,可尋找仍然沒有結果,於是下令在長安北麵挖了一個大水池,名“太液池”,池中堆起三座假山,分別以蓬萊、瀛洲、方丈三仙山命名。
自此以後,曆代皇帝都喜歡仿效“一池三山”的“神仙形式”來建造皇家宮苑。似乎隻有這樣,自己才能像“神仙”一樣長生不老。
而發源於山西桑乾河的永定河,在河北省納源於內蒙古高原的洋河,流經北京和天津之後進入海河,最終注入渤海。
永定河河道南遷之後,留下了一片原野和池塘,水中有島名為“瑤嶼”。地勢像極了“一池三山”的模式,遂成為曆代皇室看中的風水寶地。
938年,遼太宗耶律德光建都燕京後,就在城東北郊的“白蓮潭”建立了“瑤嶼行宮”,因開挖湖泊堆積泥土,日漸形成了水中島嶼,稱為“圓砥”。
據《遼史》記載:
西城巔有涼殿,東北隅有燕角樓、坊市、觀,蓋不勝書。
《洪武北平圖經》中記載“瓊華島遼時為瑤嶼”,都可以證明“瑤嶼行宮”的存在。
金國滅遼國後,改燕京為“中都”。金國海陵王完顏亮在1150年,也就是天德二年擴建了“瑤嶼行宮”,增建了“瑤光殿”。
1163年至1179年間,金世宗完顏雍仿照北宋汴梁的艮嶽園建造了瓊華島,並從“艮嶽”禦苑運來大量的太湖石砌成假山岩洞,在中都的東北郊以瑤嶼為中心,修建了大寧離宮。
又將挖湖的泥土用以擴充瓊華島和圓坻,在瓊華島上建造廣寒殿的同時,在圓坻上也建起了一座殿宇,和廣寒殿遙遙相對。從這個時候開始,以瑤嶼為中心的一片區域就逐漸形成了皇家宮苑的格局。
當時,把挖“金海”的土擴充成島嶼和環海的小山,島稱“瓊華島”,水稱“西華潭”,並重修了“廣寒殿”等建築。
1260年,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在開平即位,做了蒙古汗國的第五任“大汗”。由於向南奪取南宋江山的需要及向北控製蒙古各部的方便,忽必烈接受親信霸突魯和劉秉忠的建議,決定在原金中都之地建都。
因金中都已於1215年被蒙古軍隊徹底摧毀,忽必烈采納太保劉秉忠的規劃,選擇以金中都東北郊外的大寧宮為中心建立新都。新都建成之前,忽必烈經常住在大寧宮。
在建設元大都期間,曾在永安寺遺址中殘存的“釋迦舍利之塔”塔基下,發掘出一座石函,石函中有一小鐵塔,鐵塔中有一銅瓶,瓶中存有釋迦牟尼佛舍利20粒。
更為奇特的是,瓶底還有一枚銅錢,錢上鑄有“至元通寶”4個字。忽必烈聞知後大為高興,因為他的年號就是“至元”,而100多年前埋入塔基的銅錢居然已有“至元”的年號,這豈非天意昭示,他這個“至元皇帝”確係真命天子嗎?
加之忽必烈製定的國策是“以儒治國,以佛治心”,佛教聖物佛舍利的出現,更有利於推行“以佛治心”的國策。
另外,忽必烈自己也是佛教信徒,他尊奉藏傳佛教高僧八思巴為“帝師”,接受過八思巴舉行的“金剛灌頂”儀式,他希望借助佛的法力保佑江山永固,當然也是在借崇佛來強化西藏對朝廷的歸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