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金元時期的初建(2 / 2)

為了供奉佛教聖物佛舍利,保佑大元江山永固,1271年忽必烈下令建一座巨大的佛塔。在元初留下的《聖旨特建釋迦舍利靈通之塔碑文》中明確指出:

恒慮新都既建,宜卜永年,以福為基,莫如起塔,冀神龍之扶護,資社稷之久長。

因為忽必烈以藏傳佛教為國教,所以他選擇了帝師八思巴推薦的精通藏式佛塔的尼泊爾工匠阿尼哥來負責永安寺白塔的設計和督建。

“塔”是古印度梵語“浮屠”的譯音字。佛舍利是釋迦牟尼遺體火化後凝結成的小顆粒。造塔供奉佛舍利是古印度信徒盛行的做法。藏式佛塔的樣式來源於古印度。

阿尼哥設計建造的藏式佛塔白塔,塔身的主體像一個倒置的缽盂,所以又叫“覆缽式塔”。在塔身下部,有一圈由24個巨大花瓣組成的蓮花座,和塔座相連。在塔身上部,有一座下粗上細的呈圓錐狀的“長脖子”,叫相輪,因相輪有13道圓環,也叫“十三天”。

“十三天”是塔的等級標誌,說明這是供奉佛舍利的佛塔,而不是一般的塔。白塔頂部為鎏金火焰寶珠塔刹,上有銅製的“日”、“月”、“火焰”,寶頂下是銅鑄的華蓋,其邊緣懸掛14個銅鍾,華蓋表示對佛的尊崇。

華蓋直徑9.7米,華蓋周邊懸掛著36片銅質透雕花紋的華幔,每片華幔下懸掛一個銅質的風鈴。

華蓋之上是一座高約5米,重約4噸的銅質空心鎦金的寶頂,形狀像個小塔,是全塔的最高點。整座佛塔高50.9米,磚石結構,通體潔白。塔身上還刻有許多佛像。

當藏式佛塔的樣式固定後,其形製便有了特定的含義。塔基為方,象征“地”,塔身圓,象征“水”,塔刹下大上小呈三角,象征“火”,華蓋傘,象征“風”,此四者為佛教認為的構成世界的基本元素。

藏式佛塔也稱“喇嘛塔”,通體銀白,表示清潔、純淨和心誠。

按照藏傳佛教儀軌,塔建成後,還要在塔身、塔基內裝入大量佛教法物、珍寶,工程才算圓滿,塔才產生“靈性”。

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決定在舊中都城的東北郊選擇新址,營建大都。從1264年至1271年,忽必烈曾三次擴建瓊華島,並重建了廣寒殿。

重建之後的廣寒殿東西寬120尺,深62尺,高50尺,殿廣7間,是帝王朝會的場所。殿中放置“瀆山大玉海”,並建“玉殿”放“五山珍玉榻”。

瀆山大玉海是當時元代的一種玉器,又名玉甕和玉缽。器體呈橢圓形,高0.7米,口徑在1.3米和1.8米之間,約重3500千克。

瀆山大玉海的玉料為青灰夾生黑斑色,產自南陽。玉海外壁雕飾著隱起的洶湧波濤和遊弋沉浮的龍、馬、猿、鹿、犀、螺等不同動物和海獸,1265年完工之後,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安置在元大都瓊華島的廣寒殿中。

後來,瀆山大玉海一度被移置在紫禁城西華門外的真武廟內。到了1745年,乾隆帝命人將瀆山大玉海遷於後來建造的承光殿前,下配石座,並建亭保護。

同時,忽必烈還建造了一座玉製的假山,殿頂懸掛著玉製的響鐵,殿內另有兩個小石筍各有龍頭,噴吐著從山後用水車提上來的湖水。由此可見,元朝時期的廣寒殿宏偉浩大,構思巧妙,奢華無比。

1271年,瓊華島改稱“萬壽山”,瑤嶼改稱“北海”。後來,又以萬壽山為中心,在湖的東西兩岸營建宮殿,將北海建成一個頗有氣派的皇家禦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