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6萬裏長城的毀與譽(1 / 2)

章節6萬裏長城的毀與譽

萬裏長城作為一項巨大的軍事防禦工程,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南下入侵,保護中原地區的人民有一個安定和平的生產、生活環境,防止和避免戰爭的浩劫。

在中國曆史上的許多時期內,中原各王朝的軍事力量都無力控製北方遼闊的草原和荒漠。在此情形下,提防北方遊牧部落的南下侵擾,保護人民的生命安全的最好辦法就是修建一道具有堅強的防禦體係的高大屏障。

修築長城是中國曆代政治家、軍事家的共識,其中一些人更以修築長城、守衛長城的曆史功績彪炳史冊。像明末的薊鎮總兵戚繼光就是其中的優秀代表。

但另一方麵,修築長城又遭到許多人的反對,從老百姓到皇帝各階層的人都有。孟薑女哭長城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人民群眾的真實思想感情。

許多朝代的統治者為修築長城,向老百姓強加各種徭役差賦,使老百姓遭受了難以忍受的苦難,其中包括孟薑女故事中提到的夫妻骨肉分離,命喪黃泉。這是低層老百姓反對修長城的主要原因。

事實上,孟薑女的故事隻是反映了曆史悲劇的一個方麵,曆史悲劇的另一麵是:北方遊牧民族的鐵騎湧入中原地區,肆意擄掠人口、財物、牲畜,燒殺搶劫,使中原地區的人民飽受摧殘。

這樣的浩劫使社會動蕩,經濟凋敝。從這個角度來說,修建長城、抵禦外侮與其說是帝王的個人意誌,不如說是全民族的自覺選擇。

人們詆毀修建長城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認為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修建長城得不償失,他們認為對待敵人應該用仁德感化,而不是用武力或屏障去阻擋。持這種觀點的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清朝的康熙皇帝,有一年,古北口的總兵官蔡元上了一個奏折,說他管轄的那一段長城傾塌甚多,請行修築。

康熙說,從秦朝到現在,每個朝代都在修長城,然而,花費人力物力修築的長城仍然抵擋不住邊關的外患。明末我太祖統大兵長驅直入,諸路瓦解,皆莫能當,可見守國之道,惟在修德安民。

康熙還說,他在巡視時發現古北、喜峰一帶損壞的地方很多,如果要修的話,興工勞役,可能會擾害百姓。另外,長城延綿數千裏,需要多少兵將才能守住?

康熙不修長城的決策是正確的,因為其時的邊關形勢已經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東北地區是清王朝的發祥地,對蒙古地區的王公貴族,清政府又采取了團結懷柔的政策,長城以北基本上沒有構成威脅的軍事力量,因此在當時的北京地區,長城確實是不必修的。

另一方麵,他看到了明末的統治者隻知征兵增餉,鎮壓人民,而不知修德安民,結果是鎮壓愈狠,反抗愈烈,農民起義的洪流終於推翻了明朝的統治。

清初的統治者吸取了這個曆史教訓,在入關之後采取了一係列與民休息的政策,使遭受嚴重摧殘的社會生產力得到恢複,漸漸地取得了人民的擁護,奠定了政治統治的基礎。

但康熙忽略了在明以前,他們那個民族對中原的屢次侵害,起碼對他們而言,“修德安民”是不起作用的。曆史上清兵幾次突破長城防線長驅直入,其實都不是長城本身的問題,而是明朝軍隊士氣低落、防衛鬆懈所致。同一時期袁崇煥指揮的寧遠、錦州、北京保衛戰證明了依靠堅城與眾誌成城是完全可以並行不悖、相得益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