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無論是康熙還是其他皇帝,誰也不能隻靠修德安民來維持統治,康熙削平三藩、殲滅準噶爾部噶爾丹的戰役都動用了八旗勁旅,由於當時清軍兵力強盛,作戰以進攻為主,長城沒有派上用場。如果敵軍主動來攻,長城肯定能發揮巨大的作用。
清朝皇帝對長城作用的低估,還在於他們用宗教和思想統治的方法維護了邊關的安寧,他們對蒙古及西域各少數民族采取懷柔政策,均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康熙、乾隆時代在承德修建了避暑山莊和外八廟,清朝皇帝在這裏與蒙、藏等少數民族高級人物會見,順帶進行宗教和政治活動,使各少數民族首領不必進京也能與清廷交往。
清政府就這樣依靠正確的宗教、政治政策取得了鞏固統治,安定邊疆的目的。
但我們應該看到的是,清代修廟取得邊關的安寧是因為明、清兩朝的時代不同,曆史條件、周邊環境也有很大的不同。
懷柔政策的成功要依靠強大的軍事力量為後盾,缺少了這個前提,懷柔政策也會一敗塗地。同樣是清政府,待到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出現在中國沿海時,清政府無論如何貫徹執行撫夷的政策,最後也隻能割地賠款、使中國人遭受巨大的屈辱。
其實,明代所修的長城,構思是非常巧妙,布局是非常合理的。明代長城的東半段,是北京的重要屏障,北京西北的宣府鎮長城處於蒙古鐵騎南下的要衝,因此築有內外兩道長城,長城在八達嶺東側分作兩路,其中一路向西北經張家口,至大同方向,稱為外長城。
另一路向西南經居庸關,沿河城、河北易縣至阜平縣,稱為內長城。
外長城上的偏關、寧武關、雁門關合稱“外三關”。
內長城上的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合稱為“內三關”。
這樣就形成了以外長城掩護內長城,內長城護衛內三關,內三關拱衛京師的縱深防禦體係。這樣一來,即使敵軍突破了外長城防線,明軍依然可以在內長城一線迅速集結兵力,重新組織起有效的防禦。
從長城的功效來看,長城不僅僅是軍事設施,更是推動北方地區經濟發展的杠杆。
曆代朝廷為解決守城將士的給養,而實施的軍屯、民屯、移民戍邊,都刺激了長城沿線經濟的發展。
在和平時期,這裏也是開展邊境貿易的地點。隨著時間的流逝,作為軍事防禦設施,長城已經完成了它的曆史使命,但是它的曆史文化價值將是永存的。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先民們,在極為落後的生產力條件下憑借著較為原始的工具,完成的極為艱巨複雜的工程,可以說,長城是中國先民為自己樹立的一座豐碑,是人類建築史、軍事史上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