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七年過去了,十三妹在方大俠的言傳身教下,十八般兵器樣樣精通,輕功和內功都功夫深厚。
一天,她正在離白雲庵不遠的剪子口練功,忽然聽見從不遠處的樹林裏傳來啼哭聲,她循聲望去,見一位姑娘正要上吊自殺,便提著寶劍把姑娘救了下來。
這姑娘姓常,剛滿十八歲,是山下老石匠的女兒。她家裏共有四口人,父母、弟弟和她。不久,她母親因還不起財主的高利貸,已被逼而死。
離她住的村子不遠的鎮子上,有個叫梁天有的財主,是個酒色之徒,鄉親們都叫他“花麵狼”。大夥對他恨之入骨,可又沒人敢惹他,因為他舅舅在宮裏當差,四叔也是京城的一個三品官兒,他還有個幹爹是縣衙裏掌印的。
兩天前,花麵狼帶著媒人,抬著彩禮到常家來求婚,正巧常姑娘到山上去砍柴。父親當麵拒絕,“花麵狼”一怒之下把常姑娘的父親踹倒在地,接著又把屋裏的東西全砸了。最後還留下話兒:“三天以後來娶親,不成也得成。”常姑娘無奈之下,就背著父親,帶著根繩子上了山,想以死抗婚。
聽了姑娘的身世,十三妹義憤填膺,她想立刻除掉這個惡棍,可又擔心被師傅責怪,就讓姑娘回去,把“花麵狼”誘上山來,由她收拾。
第二天,常姑娘見“花麵狼”帶著人來搶親,就連忙朝山上跑,“花麵狼”帶著幾個人就在後麵追。
十三妹一大早就來到和姑娘說好的地方,不一會兒,就見常姑娘氣喘籲籲地往山上跑來,後麵緊跟著六七個人。
十三妹怒火燃胸,她從肩上取下一個彈弓,按上一個彈子,瞄準姑娘後麵的一人,隻聽“嗖”的一聲,那人應聲倒地。
“花麵狼”見狀大驚,拔出腰刀,做了個護防的架式。十三妹從樹上跳下來,舉劍砍去。這“花麵狼”曾經和西山法海寺的和尚學過幾手武藝。二人刀光劍影地打了六七個回合,難分勝負。十三妹猛地運起內功,一劍緊似一劍,左砍右剁,“花麵狼”隻有招架之功,沒有還手之力。
這時,十三妹又走起行雲流水步來,讓“花麵狼”眼花繚亂,手軟神亂。隻見十三妹猛地一劍砍去,他的腦袋就被削掉了一半兒。另外幾個人見狀不好,都逃命去了。
十三妹從“花麵狼”的屍首上扯下一塊綢緞,擦了擦刀上的血跡,並讓姑娘下山回家。姑娘謝過十三妹,回家去了。
後來,常姑娘把十三妹救命之事和父親一說,老人對她感激不已,他按女兒說的樣子,精心雕刻了一尊十三妹的石像,放在了十三妹經常練功的地方,“練武坡”由此而得名。掛甲塔與馬刨泉的史事
站在香爐峰,向西北的山坳望去,有一個小小的村落。這就是香山一帶有名的掛甲塔村。聽老人們說,這村旁曾有一座古塔,村名由塔而得。
相傳,北宋時,楊七郎在一次率領十幾個人去某地搬兵的途中,與遼兵的一百多人馬相遇。經過一場大戰,楊兵終因寡不敵眾,敗退到香山腳下。
楊七郎獨自一人騎著受了傷的戰馬,沿著山路往山上跑。到香爐峰北麵的山口時,馬失了蹄,七郎從馬背上掉了下來。
他靠在一塊大岩石上,朝山下一看,遼兵已追到了山下,不遠處傳來陣陣喊殺聲。正在危急時刻,七郎忽然看見從山路上走來一頭毛驢,上麵坐著個書生。還沒等七郎開口,書生已經看見了七郎。
書生得知站在眼前的人是楊七郎,又驚又喜,他早聞楊家將大名,不想今日在此相見。
書生趕緊把七郎扶上毛驢,並告訴他繞過山口有一座小白塔,可以在那躲一躲。七郎謝過書生,獨自騎著毛驢跑下山去。
天黑的時候,七郎來到密林中的小磚塔下。此時,他又饑又冷,可他擔心遼兵追到這裏,就把盔甲脫下來,把它掛在了塔尖上,然後又騎上毛驢向山上跑去。
七郎剛走,遼兵就追到了這裏。他們圍著古塔轉了幾圈,也沒找到七郎。猛一抬頭,發現盔甲掛在塔尖兒上,猜想七郎並沒有走遠。於是,他們就埋伏在離塔不遠的草叢裏,等七郎回來。可一直等到天亮也不見七郎回來,這才知道是上了七郎的當,隻好垂頭喪氣地下了山。
七郎數日沒有回府,餘太君非常著急,於是就叫楊六郎騎馬到香山一帶去尋找七郎。可六郎在山上找了兩三天,也沒見到七郎的蹤影。
一天中午,天氣特別熱,六郎又渴又餓,他聽到不遠處有流水聲,便去找水。
此時,大馬也渴得難耐,它猛地掙斷韁繩,撒腿跑了。它跑著跑著,忽聽見有人在呻吟,揚頭一看,有位打柴人倒在一棵大柳樹下。
它停住跑,豎起耳朵聽了聽,就朝那人跑去。它圍著大柳樹轉了轉,似乎聽懂了打柴人的呻吟,揚起後蹄,在地上刨了起來。刨著刨著竟從坑裏湧出一股泉水。
打柴人又驚又喜。水越湧越多,轉眼工夫就湧滿了一坑。打柴人趴在坑邊兒,大口大口地喝了起來。
楊六郎在山溝裏轉了好大一會兒,也沒找到水,他失望地回到塔下。抬頭一看,馬不見了,他又開始找馬,就在這時,忽聽不遠處有馬的嘶叫聲,便快步地朝那個方向跑去。
等他快跑到大柳樹下時,一眼看見了樹下坐著的那位打柴人,這不就是弟弟七郎嗎?他驚喜地跑到七郎麵前,兄弟見麵,自然非常高興。
六郎見七郎如此模樣,有些不解。七郎把事情經過告訴哥哥。原來七郎在山上掛甲騙過遼兵以後,就住在山裏一位采藥老人家裏,想等養好傷後再回去。
七郎見六郎滿頭大汗,就指著地上的泉水說:“你快喝點兒水吧,天太熱了。”“水?”六郎一愣,低頭一看,地上果真有個馬蹄形的小泉眼,他急忙趴在地上,大口大口地喝了起來。
天快黑的時候,他們兄弟二人來到采藥老人的家裏,謝罷老人以後,連夜下了山。
後來,這個馬蹄形的泉眼越來越大,漸漸地變成了一個小泉池,因為它用蹄子刨出來的,所以山裏人叫它馬刨泉,也有的叫它馬蹄泉。
離它不遠的那座小塔,因楊七郎在上麵掛甲騙了遼兵,人們便把這塔叫作掛甲塔。以後,這塔的附近慢慢有了人家,而且越來越多,逐漸形成了個小山村,人們便把它叫做掛甲塔村。【鏈接】紫微星與紫禁城的考證
“紫禁城”也叫故宮。紫禁城取是紫微星居於天地中心之意。
“紫”就是指居於中天的紫微星,古代是天地的象征。
由於皇宮屬禁地,所以稱為紫禁城。
這個名字與中國古人認為的“天人感應”或“天人合一”有關,故宮的結構也是模仿傳說中的“天宮”構造而建的,所以又稱故宮。
明初攻克元大都後,為了滅元代的王氣,將原來的大部分宮殿都拆毀了。因此,朱棣決定重建北京城。
永樂十八年(1420年),新的紫禁城完工,該城周長約6裏,南北960米,東西760米,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建築群。
紫禁城有午門、神武門、東華門、西華門四座城門,城門四角還有壯麗的角樓。城外還修有深深的筒子河,即護城河。
宮城內部的房屋可以分為兩大部分:
南為工作區,即外朝,主體建築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北為生活區,即內廷,包括乾清宮、交泰宮、坤寧宮三宮以及東西兩側的東六宮和西六宮,這就是皇帝及其嬪妃居住的“三宮六院”。
朱棣在營建紫禁城時,特意將處理政務公事的場所和皇帝的個人生活場所分開,在內廷的進出口乾清門前,放置著一對雌雄金獅。
外朝、內延之外還有外朝東路、外朝西路兩部分建築。外朝東路有明代文華殿,明末李自成攻入後被毀。外朝兩路有武英殿,李自成建立大順國時,曾在這裏舉行登極大典。
坤寧宮北麵為宮後苑,後稱禦花園,座落於縱貫紫禁城中軸線的北部。苑內的堆秀山和浮碧亭仍保持明代格局。花園修葺十分精致纖巧,其間種植了蒼翠的鬆柏、珍奇花卉,還有鱗峋的異石。後苑正中為天一門,天一門北麵為欽安殿,這是禦花園中的主體建築。
另外,在明宮西華門以西,即明代皇家苑囿太液池,或稱西苑,係在元代太液池基礎上改建而成,即現在的中南海和北海。除了三海之外,尚有樂成殿、登淵亭、紫光閣、圓殿、廣寒殿、清馥殿、五龍亭等多處亭台殿宇,是明帝遊樂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