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北京不僅有豐富的民俗文化,而且還有濃厚的宗教文化。北京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其中較為著名的有潭柘寺、禮拜寺、白雲觀、雍和宮等。
潭柘寺,位於北京西部門頭溝區東南部的潭柘山麓。寺院坐北朝南,背倚寶珠峰,是北京郊區最大一處寺廟古建築群。
潭柘寺始建於307年的西晉,距今已有1700年多的曆史,因此素有“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的民諺。寺院初名嘉福寺,清代康熙皇帝賜名為岫雲寺,但因寺後有龍潭,山上有柘樹,故民間一直稱為潭柘寺。潭柘寺規模宏大,寺內占地25000平方米。
牛街禮拜寺建於1449年,是北京曆史最為悠久,規模最為宏麗的清真古寺,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清真寺之一。寺院始建於遼代,1475年奉敕賜名為禮拜寺。
牛街禮拜寺最初是由遼代入仕的阿拉伯學者納蘇魯丁所創建,曆經元、明清各代的擴建與重修,使其整體布局更為集中、嚴謹和對稱。全寺占地麵積6000多平方米,是我國古典宮殿和阿拉伯式清真寺兩種建築風格相結合的一組獨具特色的中國式伊斯蘭古建築群。
寺內兩座篩海墳,是元朝初年從阿拉伯國家前來講學的伊斯蘭長老之墓。
白雲觀位於北京西便門外,是道教全真三大祖庭之一,始建於唐代,最初稱天長觀。金世宗時,大加擴建,更名十方大天長觀,是當時北方道教的最大叢林。白雲觀於金代末年毀於火災,後又重建為太極殿。
1227年5月,成吉思汗敕改太極宮為長春觀。同年七月,邱處機仙逝於長春觀。元代末年,連年爭戰,長春觀原有殿宇日漸衰圮。明代初年,以處順堂為中心重建宮觀,並易名為白雲觀。清代初年,在王常月方丈主持下對白雲觀又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重修,基本奠定了今日白雲觀的規模。
雍和宮位於北京市區東北角,是我國規格最高的一座藏傳佛教寺院。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賜予四子雍親王,稱雍親王府。1725年,改王府為行宮,稱雍和宮。
1735年,雍正駕崩,曾在這裏停放靈樞,因此,雍和宮主要殿堂原綠色琉璃瓦改為黃色琉璃瓦。又因乾隆皇帝誕生於此,雍和宮出了兩位皇帝,成了“龍潛福地”,所以殿宇為黃瓦紅牆,與紫禁城皇宮一樣規格。
雍和宮整個建築具有漢、滿、蒙、藏民族的特色。雍和宮南院佇立著三座高大碑樓、一座巨大影壁和一對石獅。過牌樓,有輦道。往北便是雍和宮大門昭泰門,內兩側是鍾鼓樓。鼓樓旁有一口重達8000千克的昔日熬臘八粥的大銅鍋。往北的八角碑亭內有乾隆禦製碑文,陳述雍和宮宮改廟的曆史淵源。
作為昔日的古都,北京為世人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曆史遺跡。這些宗教名勝古跡,無疑是古都北京宗教文化兼收並蓄、海納百川,以及民族大融合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