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老百姓得知關帝廟中神像是皇帝禦賜後,更加崇拜至誠。每個朔望,香火極盛,求福求壽者,求子嗣者,求功名者,絡繹不絕。
後來,明朝在正陽門城樓甕城之內的東側,又增建了一座黃瓦履頂的名叫“觀音大士廟”的小廟。從此,正陽門內就有了左右相稱的兩座小廟。而這兩座小廟黃頂白碑,樹木參差,灰牆環繞,就像兩個衛兵,護衛著高大巍峨的正陽門城樓。
據史料記載,觀音大士廟是崇禎皇帝敕建,建成後的觀音大士廟占地一畝餘,佛殿及住房13間。廟內有佛像19尊,有碑4通,石刻2件。
直至清朝定都北京後,清代又才對明末被毀或受損的宮殿、城門和祠廟等建築,全力進行了重建與恢複。有史料記載,修繕後的:“關帝廟占地一畝餘,神像十四尊,畫像一幀,神馬一匹,青龍刀三柄,有碑十一座,刻十塊”。其中,“大刀”、“關帝畫像”和“白玉石馬”被稱為關帝廟“三寶”。
據說,清代皇帝從天壇祭天回宮時必在廟內拈香,其名望可見一斑。關帝廟不但皇家供奉,百姓燒香,就連京城五金行的買賣人也趨之若鶩。
相傳,關帝廟內供奉的3口大刀,均係清嘉慶年間陝西綏德城守營都司,在前門外打磨廠三元刀鋪定製的真刀,最大的一口刀長兩丈,重200千克,其餘兩口刀,一口重60千克,一口重40千克。
每年農曆5月13,也稱“關雲長單刀赴會日”,關帝廟舉行“磨刀典禮”一次。屆時,廟內都會將3口大刀抬出,由三元刀鋪派工匠將刀磨光,再放回原處。
而此時,到關帝廟參加磨刀觀禮的京城百姓們,從四麵八方紛紛趕來,關帝廟前人山人海,水泄不通,熱鬧非凡。除此以外,關帝廟之所以香火旺盛,被世人推崇,是因為“關帝簽”十分“靈驗”。
傳說,有一個侍郎李若農,參加鹹豐已未科會試時,曾在考前來正陽門關帝廟求簽。他求得的簽語是“名在孫山外”。李若農看後很是失望,以為會名落孫山。沒想到發榜時,他竟高中進士。
李若農逢人便說,此簽實不靈驗。等到殿試發榜,狀元為孫家鼎,榜眼名孫念祖,李若農得了個探花,實列二孫之後,與簽語相合。因此,李若農歎服不已。從此,正陽門關帝廟的“關帝簽”有天下第一“靈簽”的消息也不脛而走。
當時,民間流傳“靈簽第一推關帝,更向前門洞裏求”,甚至也會有皇帝親臨燒香敬奉。每當關帝廟開廟時,廟裏廟外,便坐滿了道士,他們手抱簽筒,接待求簽香客,求財祈福者蜂擁而至。
根據清史《清實錄》記載,光緒皇帝去關帝廟和觀音廟參拜燒香的次數多達64次,遠遠超越了光緒以前所有皇帝去正陽門廟宇參拜次數的總和。光緒皇帝從1887年起,到他1908年去世為止,他幾乎每年數次前往正陽門的廟宇參拜,其時間跨度長達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