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先挾明英宗要挾明朝廷的陰謀未能得逞,便於當年10月率大軍進犯北京。10月11日,瓦剌軍抵北京城下,列陣西直門外,把英宗放置在德勝門外空房內。
於謙派兵迎擊瓦剌軍於彰義門,打敗也先部隊先鋒,奪回被俘者1000多人。同時,於謙又派人率兵夜襲,以疲憊敵軍。
13日,瓦剌軍乘風雨大作,進攻德勝門。於謙命大將石亨在城外民房內埋伏好軍隊,然後派遣小股騎兵佯敗誘敵。也先率主力先鋒進入埋伏圈後,明軍前後夾擊,瓦剌軍受到重大打擊。
也先的弟弟孛羅、號稱“鐵頸元帥”的平章卯那孩等將也在這次戰役中中炮身死。在德勝門外與敵人激戰七天七夜,於謙終於大獲全勝,凱旋而歸。
當也先發覺明軍主力在德勝門後,隨後又轉戰至西直門進攻明軍,但也被明軍擊退。瓦剌軍不甘失敗,又在彰義門組織進攻,明軍佯裝失利,瓦剌軍追到土城,被潛伏在民居內的明軍火槍手阻擊,死傷無數,無法推進,加上天寒地凍,京師外圍守軍的奮力抵抗。
到11月8日,也先一路狂逃,退出塞外,並遣使進貢,來北京議和。至此,明軍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全麵勝利。
北京保衛戰的勝利,不僅加強了北京京師部隊的戰鬥力,組成了一支戰鬥力較強的機動兵力,而且使瓦剌軍從此不敢窺視京師;同時,還促進了邊防建設,收複了許多要塞和重鎮,使明王朝的統治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與加強,而德勝門的箭樓就是在這次戰爭中發揮了軍事上的重要作用。
在北京保衛戰之前,德勝門經大規模地重建後,已經成為了一個由城樓、箭樓、甕城、護城河和石橋等建築構成的完整體係的群體軍事防禦建築,它也因此奠定了後來德勝門的規模。
德勝門城樓麵闊五間,通寬31.5米;進深三間,通進深16.8米;磚石結構的城台高12.5米,牆體有收分,東西寬約39.5米。城台北麵築有雉堞,俗稱“垛口”。城台兩側有4門大炮。城樓連同城台通高36米。
一般而言,北京內城的9門都有城樓和箭樓。箭樓下都有門洞和城門,但德勝門箭樓是北京箭樓中唯一沒有門洞和城門的箭樓,它實際上是一座內木外磚的高層建築。
德勝門箭樓在城樓前沿,坐南朝北,雄居於高大的城台上,灰筒瓦綠剪邊,九檁歇山轉角、重簷起脊,屋麵蓋青色布瓦,鑲綠色琉璃剪邊。
平麵呈“凸”字形,前樓後廈合為一體,三座過梁式門朝南開,箭樓北側為正樓,麵闊7間、東西寬通寬34米、南北寬12米。
箭樓正樓後接廡座五間,四檁單坡頂。外簷用五踩單翹單昂鬥拱。大木、裝修和樓板等都用鬆木製做,角梁和鬥拱用柏木製作。
下架柱木、版門等髹飾紅土油,上簷枋額、角梁和鬥拱等繪青綠雅伍墨彩畫,所有大木梁柱都采用纏箍包鑲。南側廡座5間、東西寬25米,南北寬7.6米,通進深為19.6米,樓身高19.3米。
箭樓的樓身上下分隔成四層。每層橫架都施用承重梁六縫,每層的四周簷柱之間,都用粗巨的枋額串聯起來,構成三道圍箍的全框架結構,具有較好的剛度和整體性。
整個木骨架外麵用兩米多厚的磚牆圍護起來,封護得十分嚴密,每層都辟有箭窗,共設箭窗82個,其中北側48個,東西兩側各17個,供弓弩手瞭望、射箭和藏身之用。
在德勝門箭樓南麵,有一座規模更大的城門樓。城門樓和箭樓之間用城牆連起來,圍出來一個寬70米,深118米的甕城,其規模在內城各城門中僅次於正陽門。甕城東側牆上開一個券頂的大門,門上建閘樓。
城樓、箭樓和甕城共同組成完整、嚴密、堅固的防禦體係。敵人要想攻破城門,必須得先經過箭樓和甕城兩道防線,否則,就會被“甕中捉鱉”。